
- 時間:2023-11-11 06:19:46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將散亂的思緒整理成一篇有邏輯性的文章??偨Y的目的在于歸納和概括,要注意言簡意賅,不偏離主題。這些范文能夠展示出不同人的思考和觀點,體現出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路。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一
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占地4.8萬平方米。該館以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fā)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zhàn)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zhàn)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尸。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游觀光的“第一窗戶”。
荊州博物館現陳列展出的數千件文物,是該館館藏文物的精華,可謂寶中之寶。文物陳列分前院、后院兩大展區(qū)。前院展區(qū)的陳列樓為基本陳列,即按歷史發(fā)展順序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了荊州地區(qū)從新舊石器時代到秦、漢期間的文明發(fā)展史。共設兩個專題展覽:《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和《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后者被評選為1999年全國十大文物精品展。陳列大樓還專門劈出展室,長年舉辦有影響、有特色的文物專題陳列,適時地奉獻給觀眾。現設有《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展》和《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展》。后院展區(qū)的珍品館,內設3個專題展?!肚G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專題陳列,展出的是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尸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于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早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
該男尸在地下埋葬20xx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于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于缺氧和恒溫的穩(wěn)定環(huán)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尸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二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將參觀著名的荊州古城。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一提起荊州,您一定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魯肅討荊州、呂蒙襲荊州、關羽失荊州那些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千百年來,到荊州古城探詢三國歷史煙云陳跡的憑吊者、訪古者、探幽者絡繹不絕。作為大家的實地導游,我很榮幸能夠借這樣一個機會把荊州古城逾兩千年來演變和發(fā)展的歷史畫卷展現給大家。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荊州城東門外,大家面前的這條幾十米寬的河流就是護城河,在打仗之時,它是抵御敵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這條河上,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入城之前,首先請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荊州古城的歷史背景。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國南方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時,以荊州古城為中心的荊州市又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回顧荊州的歷史,可以說與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緊密相連。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黃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統(tǒng)一華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荊州即為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荊州”這個名稱,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典籍《尚書?禹貢》中的“荊及衡陽惟荊州”,當時荊州的區(qū)域面積是很大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便是興起于荊州域內。據史料記載,周莊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將都城遷往今天荊州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楚國在此建都長達420xx年,前后經歷了二十個國王,創(chuàng)造了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并重,并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傳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0xx年)在位時,為了畢覽長江勝景,在荊州城區(qū)營建了“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的諸宮和宮船碼頭,這諸宮和宮船碼頭就是今天荊州城的雛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攻打楚國,占領了江漢之間的地域,秦隨即在楚都設南郡,為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后來,秦又在今天荊州城的地方設立江陵縣,“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稱“江陵”。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建立荊州刺史部,為全國為十三州之一,從此,荊州開始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名稱。
自秦漢以后,荊州成為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zhèn),一直是州、郡一級治所,有的朝代還曾在此建都立國。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孫劉聯(lián)合在赤壁一戰(zhàn)大破曹軍,劉備遂于次年向孫權借得荊州,并以此為根基迅速發(fā)展蜀國勢力。此后,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時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后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余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為上路總管府。明初又改設荊州府。清代則沿用明朝制度。民國時,荊州屬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荊州城是湖北省荊州地區(qū)專員公署和江陵縣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1994年,原荊州地區(qū)和沙市市合并成立荊沙市,1997年更名為荊州市,荊州城為荊州市六縣市二區(qū)的荊州區(qū)所在地。
荊州城地處天下之中,江湖之會,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曾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漢代以耿直忠烈聞名的宰相李固,三國名將關羽、周瑜、呂蒙、陸遜,晉代文武雙全的大司馬陶侃都曾鎮(zhèn)守過荊州;晉代詩人謝靈運、鮑照,唐代開明宰相張九齡、張柬之,大文學家韓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等著名歷史人物,也都曾在荊州擔任過大小不同的職務。此外,歷代的許多次重大農民起義,也都把荊州作為重要的攻奪目標,如西漢末年的王匡、王鳳,唐末的黃巢,元末的陳友諒,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都曾攻占過荊州城。
除了是軍事要地,古代荊州城的經濟與文化也是非?;钴S和繁榮的。由于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早在西漢時期,它已發(fā)展成為全國十大商業(yè)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北朝時,便成為“長江中游第一城”,與下游著名的商業(yè)城市揚州齊名,史稱“江左大鎮(zhèn)莫過荊、揚”。雖然在西魏時期曾一度毀于戰(zhàn)難,但到中唐又逐漸恢復繁華且其規(guī)模約十倍于以前,所以荊州城在當時被定位“陪都”,與長安、洛陽并稱。
·天門導游詞·大水井導游詞紅樓導游詞·木蘭天池導游詞·武漢長江大橋導游詞。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鐘鳴楚天”的音樂、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譽。千百年來,這里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孕育有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宋代“小萬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在政壇,從荊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劉洎、段文昌和“一門三相”的岑之本、岑長清、岑羲祖孫三代,最為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張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發(fā)展經濟,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后人所崇敬。同時,荊州城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吸引了歷代眾多知名文人志士前來觀光游覽、詠詩會友,漢代的司馬遷,魏晉南北朝的王粲、陶淵明,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杜牧,宋代的蘇軾、陸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禎等都曾游歷過荊州城,并留下大量的詩文佳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下江陵》一詩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絕句了。
好了,說了這么多,大家對荊州古城的過去一定有了進一步地了解吧?,F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來看看現在的荊州城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請大家緊跟著我沿著右邊的人行道上城,左邊是馬道,如果您留意的話,就會發(fā)現砌成馬道的磚上刻有文字,這就是荊州古城墻上極為珍貴的銘文磚,又叫文字磚,它們記載了歷代修建荊州城墻的漫長歷史過程,反映了荊州所管轄的行政區(qū)域的變遷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傳在漢代荊州就筑有正規(guī)的城墻,后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12次維修擴建,使荊州城更加堅實壯闊,但這都是土城墻。據史料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墻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荊南節(jié)度使高季興出于割據荊州自立為王的目的,于公元920xx年動用十幾萬軍民大修荊州磚城墻,筑城的磚不夠,就下令四處挖取墓磚,方圓五十里內的墳墓盡遭挖掘。據說城墻筑成后,每到深夜,墻上便游蕩出無數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北宋末年,因“靖康”戰(zhàn)火焚燒,城墻大毀。到了南宋時,荊州安撫史趙雄為了加強荊州防御,上奏淳熙皇帝準許,于公元1187年大興土木,在11個月的時間內重修起磚城墻,還在城墻上建造戰(zhàn)樓一千余間,這次筑城的磚為政府下令燒制的“專用城磚”,磚上有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后來,元兵攻占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墻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舊基修復,并在城周開掘護城河。明末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荊州城后,城墻又被憤怒的義軍所拆除。直至清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舊基上筑起城墻,這就是留存至今的荊州古城墻。城池構筑十分堅牢,為了防止城墻因水侵腐蝕而下陷,城墻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墻面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盡管曾遭三毀三建,且歷經三百多個春秋寒暑,該城墻依然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和當地政府對荊州古城進行了重點保護,對荊州城及周邊環(huán)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繕和擴建,修建了內環(huán)道和外環(huán)道,疏通治理了護城河,在東門外和新北門分別建起了鳳凰廣場和天問廣場,使荊州古城更加美麗、雄偉、壯觀,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荊州城古老而新鮮的面孔。
另外,據專家考證指出,到目前為止,荊州城墻上發(fā)現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新華社報道的、在萬里長城上發(fā)現的萬歷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20xx年。更令人稱奇的是,從文字磚上記載得知,這些磚不僅僅出自江漢平原,還有的來自省內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陜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見當時筑城工程之巨大。古代筑城,還體現出一種質量管理的思想,歷代建筑或維修城墻所留下的或詳或簡的責任銘文,實際上都是一種公開的責任狀。從城磚上文字記載的內容看,是十分細致嚴格的,除了記錄有制磚的時間和地點外,還有關于監(jiān)造人、制磚人、燒窯人、制磚費用、承擔者姓名和具體負責的地方官員的詳細銘文。可見在當時修筑荊州城墻時采取了“全民動員、上下動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做法。荊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譽為“鐵打的荊州”,與這種“責任制”是分不開的。這也是我們今天需要從先賢那里學習和借鑒的。
大家仔細的觀察這些文字磚,細心的朋友還會發(fā)現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陰刻,也有陽刻,還有陰陽兼刻;在書法字體上,既有行書,也有楷書;在字的寫法上,則既有繁體字,又有簡化字。因此,這些文字磚還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
從空中鳥瞰,荊州城墻就像一條游龍綿亙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整個城墻東西長公里,南北寬公里,周長公里,城內面積平方公里。城墻高米,頂面寬3至5米不等,底座寬10米左右。城墻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臺26個以及藏兵洞4個。這些都是古代戰(zhàn)爭防御進攻的工具。
荊州古城共建有六座城門,東北各兩座,西南各一座。東門名叫寅賓門,小東門名叫公安門,大北門名叫拱極門,又名柳門,小北門名叫遠安門,南門名叫南紀門,西門名叫安瀾門。每座城門的名稱都與荊州的地理、歷史和習俗有關,如小東門,當年劉備把油江口改為公安,迎娶孫夫人后乘船回荊州,在此門下舟登岸進荊州城,故名公安名;又如大北門,古時候城北有通往京都的大道,仕宦遷官調職時,皆出此門,官員友朋送行時,在此折柳相贈,故又稱柳門。為什么古人不折桃李,卻偏要折柳相贈呢?這可是有來由的,據史書記載,我國自漢代起,親友臨別時折柳相贈漸成習俗,是因“柳”是“留”的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留戀”之意。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為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甕城,二重門各設一個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此外,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東門城樓叫賓陽樓,小東門城樓叫望江樓,大北門城樓叫景龍樓,小北門城樓叫朝宗樓,南門城樓叫曲江樓,西門城樓叫九陽樓,由于朝代更替,歷史變遷,加上戰(zhàn)火的破壞,原有的城樓除大北門上的景龍樓為清朝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重修保存至今外,都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現在所在的東門賓陽樓,是國家為了發(fā)展荊州旅游事業(yè),修繕和保護荊州古城于20世紀80年代撥款仿古重建的。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三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修建。章華寺同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目錄基本概況歷史起源歷史悲情景點簡介收縮展開基本概況。
章華寺位于湖北省沙市太師淵,為荊楚名剎。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清代章華寺重修。殿宇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筑,規(guī)模巨大,雄偉壯觀。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輝煌。章華寺同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另據史料記載,該寺的位置正是楚靈王五行宮古章華臺的遺址,章華臺是楚靈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華寺當初又名章臺寺。清光緒年間,章華寺高僧凈月奉旨進京,深得慈禧太后及皇宮大臣賞識,賜其《龍藏》一部、鑾駕半副以及其他宮廷珍品,凈月被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從此,章華寺名聲大振,香火興旺,成為湖北佛教三大叢林和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章華寺內的章華古梅、沉香古井、銀杏古樹、石碑古刻被稱為“四古之絕”。其地下還有春秋時的貝殼路和東漢時的大漢磚等。1956年,章華寺被列為湖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章華寺的原址是章華臺,而章華臺的所在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行宮。后來章華宮毀于兵亂,至隋末唐初(約公元6)有古德在此結茅靜修,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始建章臺寺,明初更名為章華寺至今。寺廟坐東朝西,面積8790平方米。廟宇建筑宏偉,裝飾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院綠樹環(huán)繞,分外幽靜。寺內藏有清代皇室御賜《藏經》,及許多宮廷珍品,還有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從這些注釋不難看出章華寺歷史悠久,影響之大。其實個人竊以為章華寺的規(guī)模和建筑裝飾要遠超過漢陽的歸元寺,當然這里的羅漢堂不可和歸元寺的相比,但是其高達2層樓的四佛法相還是非常讓人敬仰的。
歷史起源。
離宮。
相傳章華寺是在章華臺的遺址上修建的,章華臺,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曼舞,不少宮女為求媚于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章華宮又有“細腰宮”之稱。后章華宮毀于兵亂,在章華臺遺址上,元代修建章華寺,清代又重修。寺廟坐東朝西,面積8790平方米。廟宇建筑宏偉,裝飾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進山門,繞過荷共池,見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堂等主體建筑。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院綠樹環(huán)繞,分外幽靜。寺內藏有清代皇室御賜《藏經》,及許多宮廷珍品,還有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國以來歷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師靈骨。寺院有中國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銀杏樹等古跡。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章華寺高僧凈月被清廷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管轄荊州、宜昌、恩施、鄖陽等地所有寺廟。從此,章華寺成為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蘇東坡的《渚宮》詩說:“當時楚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垂,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說是“飛樓百尺”是一點也不夸張的。這楚靈王不但昏庸腐化,而且還有一個奇特的怪癖:特別愛好細腰,挑了幾千名細腰女子居于章華宮中日夜輪舞,供他玩樂,因此章華宮又叫細腰宮。腰粗的宮女被趕出宮做粗活或者加以囚禁,宮女和大臣們只得減食挨餓勒緊腰帶以求寵,結果餓死不少,后人有詩句說:“靈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碧拼娙死钌屉[在《夢澤》詩中表達了對宮女們的同情: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夢靈王的荒淫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后來他的弟弟公子比發(fā)動政變,他逃到野外,求食不得,餓死于荒郊。后來有詩記靈王的結局: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臺土未干歌管絕,可憐身入野人家。章臺寺隨著七國爭雄,楚政崩潰,章華臺也荒廢了。蘇軾描寫那荒蕪的情景是:“池空野迥樓閣小,唯有深竹藏狐貍?!钡搅耸氖兰o,初的'元朝泰定年間,在古章華臺遺址上建了一座廟宇,初名章臺寺,后改名章華寺。這章華寺規(guī)模宏大,廟貌雄偉,氣象肅穆,環(huán)境清幽。與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稱為湖北三大叢林。寺的主體建筑有大雄室殿、天主殿、韋馱殿、財首寶殿、關公寶殿、藏經樓等。每一重都是畫棟雕梁、盤龍據虎、翠彩軒翔、金碧掩映。
題詞。
“章華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趙k初先生的題字。由此可一窺章華寺在中國佛教領域中所占位置了!其實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章華寺高僧凈月被清廷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管轄荊州、宜昌、恩施、鄖陽等地所有寺廟。從此,章華寺成為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
歷史悲情。
元朝。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紅巾軍首領陳友諒(自稱漢王)兵敗,其子陳理殘部被朱元璋追殺退至江陵,章臺寺在戰(zhàn)亂中遭受了第一次破壞。
明朝。
明朝初年(約公元1368年)章臺寺為避元文宗帝親臨過寺院之嫌,遂更名章華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之子楚王朱楨駐守荊楚,見章華寺破敗不堪,因與其父皇追殺陳友諒有關,遂撥銀兩,動員民眾復興章華。明建文四年(公元14),靖難之變,燕王登極后,據說建文帝著僧裝出走云南,途經江陵,在章華寺掛單三天。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之后,因皇室興道抑佛,章華寺時有興廢。
清朝。
明末清初(約公元1644年),章華寺又屢遭戰(zhàn)爭搔擾。大的破壞則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平定“三藩之亂”。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發(fā)動叛亂。吳三桂殺云南巡撫朱治國率兵北上,經貴州直搗湖南,勢如破竹,很快占領湖南全境,沿江布防與清廷對峙。荊州一帶成為雙方拉鋸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章華寺首當其沖,歷時八年,導致寺毀僧散。清雍正、乾隆時期,章華寺幾次欲復興,但因各方面條件欠佳未能有大的起色。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時期,寺院分別在守性法師、覺空法師、松青禪師等住持下又有幾次振興,至清光緒初年,章華寺已發(fā)展成為荊沙地區(qū)第一模范叢林。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凈月大師(公元1865-1941年)接任章華寺方丈,寺院又有較大發(fā)展。因凈月大師禪凈雙修,?;廴?,聲威大振,引起清廷的重視。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凈月大師奉旨入京,在紫禁城為皇公貴族講經說法,深得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的歡喜,清廷頒圣旨,賜《龍藏》一部,鑾賀半副,龍椅三把,另有黃緞五龍袈裟,旗傘、如意等宮中珍品,欽封凈月大師為四品大僧正,敕建藏經樓,重建大雄寶殿等主要殿堂及佛像,寺院建筑占地達八十五畝,其僧團組織為荊楚之冠,鼎盛達三百余人。按臨濟宗之傳統(tǒng),方丈之下設四大班首,八大執(zhí)事,另有執(zhí)事一百零八員,還辦有《佛海燈》月刊。道風嚴謹、法苑興盛,每年“冬期”傳戒,弟子遍及天下,成為當時湖北佛教最大的叢林和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院之一。
抗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強行駐扎章華寺,毀壞寺院設施,被寺僧阻止后,欲火焚,經退院方丈本一法師多方交涉才幸免大災。
景點簡介。
進入寺門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兩邊是鐘樓和鼓樓,供奉的分別是關公和財首。天王殿后面就是大雄寶殿,這四個字同樣也是出自趙先生之手。只是比較特別的是在“大雄寶殿”四字牌匾上還有“御賜”二字,昭顯著章華寺曾經蒙受的恩寵。在大雄寶殿的右前方有一株號稱全國第一的古梅-楚梅,顧名思義相傳是從楚國流傳下來的一株黃梅。章華寺有三古,第一是楚梅,第二就是這唐代的銀杏樹了。第三是沉香古井,可惜居然沒有看到。這棵銀杏樹跟平時看到的大不一樣,比路邊的那些都要粗壯滄桑的多。不看它前面的碑文我還以為是棵杏花樹。這棵唐杏也成為人們膜拜的對象了,滿樹都飄揚著寫有祈福話語的紅布條,承載著人們滿腔的期盼。從唐杏前望過去可以看到觀音甘露寶塔,也是章華寺鎮(zhèn)寺之塔以供奉觀音菩薩甘露主尊塑像而得名,塔高66.88米,共七層謂之七級浮圖。塔外和塔內的觀音壁畫都是按照漢.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不同風格繪制刻畫的。塔身石欄玉柱為飛龍。白象。麒麟。雄師。彩云。白鹿等500余個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精美石雕群,56個飛龍?zhí)艚?,飛龍口中垂含56個純銅風鈴,微風徐來,鈴聲悅耳。寶塔第7層供奉巨型緬甸玉四面觀音灑甘露,恰與塔身八角相呼應,謂之四面八方,寓意著偉大祖國四面八方永久和平。繁榮昌盛。高4。8米的阿彌駝佛金象鎮(zhèn)守塔頂。謂之四平八穩(wěn)。寓意億萬人民四季平安吉祥。祖國富強繁榮。穩(wěn)步前進。在古樓的后面是一尊鐵塔,在塔的一側還備有案臺供人跪拜。后來在其它地方的介紹中曾看過說寺中有一處塔內供奉著6位高僧的骨灰,猜測可能說的就是這座鐵塔了。只可惜當時忘記詢問當地的僧眾了。鐵塔的后面是羅漢堂,里面供奉著眾多羅漢,最讓人驚訝的是位于堂中央的四佛法相。有一位是觀音,一位主管健康的佛,一位掌管前程的佛,還有一位管財富。特別的是在這四尊佛的上面還有相同的4尊佛,但是法相卻不一樣。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四
荊門市地處湖北省腹地中心,位于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北部。素有“地接江漢,門鎖荊楚”之稱,自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以來,歷代都在此設州置縣,屯兵積糧,為兵家必爭之地。荊門市為省轄市,現轄京山、沙洋兩縣和鐘祥市、東寶區(qū),掇刀區(qū),屈家?guī)X管理區(qū),總人口近300萬,版圖面積1.24萬平方公里。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水域貫穿全境,焦枝鐵路縱貫南北,以207國道、荊潛路、漢宜路為主線運輸網四通八達,荊門機場的空中客運直達北京,如今,荊門地域既有公路大骨架、水上黃金道、鐵路大動脈,又有管道運輸線和航空運輸線,已是天上地下空中相互交織、交相輝映。
荊門市是楚文化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被湖北省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所轄鐘祥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guī)X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發(fā)掘出土的“戰(zhàn)國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稀世國寶”;城區(qū)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qū)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于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臺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
荊門市是一片雋秀的土地。境內山水宜人,風光旖旎,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瑰麗如畫。全國第八大人工湖漳河水庫水質純清、碧波萬頃;此外,還有雄奇險峻、虎距龍蟠的京山空山洞、鐘祥黃仙洞;有云蒸霞蔚、鐘靈毓秀的大洪山風景區(qū)和大口國家森林公園等。
市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磷礦石、煤、石膏、大理石、累托石、重晶石等遍布四鄉(xiāng)八壑,品位高、易開采,其中磷礦石開采量和累托石儲量均為全國第一,石灰石、石膏儲量居湖北省之首,為發(fā)展建材、化工等行業(y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五
作為楚文化的發(fā)源中心之一,荊州古城的周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屬于國寶級文物的有西漢古尸、戰(zhàn)國絲綢、越王勾踐劍等。此外,荊州還是一個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地方,松滋風景區(qū)內湖山掩映、溶洞成群。城外江邊還有一座萬壽寶塔,塔基是低于長江水平面的。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中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湖南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
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zhàn)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fā),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huán)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huán)道上驅車,外環(huán)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fā)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從他們自己立國圖強、建立霸業(yè)的政治目的出發(fā),都想得到荊州這塊重要的戰(zhàn)略之地。曹操經多年征戰(zhàn)基本統(tǒng)一北方之后,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于荊州下游的東吳孫氏政權,把荊州視為自己立國的屏障,早就兩眼緊盯著荊州;大半生顛沛流離、苦于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為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基地。于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zhàn),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斗。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
文檔為doc格式。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六
湖北省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在湖北省江陵縣荊州鎮(zhèn)西門內。1958年建館。
該館藏品近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66件。館藏文物以古代竹簡文書、漆木器和絲織品最具特色。
古尸和隨葬物品等。
占地4.8萬平方米。該館以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fā)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zhàn)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zhàn)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尸。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游觀光的“第一窗戶”。
荊州博物館現陳列展出的數千件文物,是該館館藏文物的精華,可謂寶中之寶。文物陳列分前院、后院兩大展區(qū)。
前院展區(qū)的陳列樓為基本陳列,即按歷史發(fā)展順序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了荊州地區(qū)從新舊石器時代到秦、漢期間的文明發(fā)展史。共設兩個專題展覽:《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和《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后者被評選為1999年全國十大文物精品展。陳列大樓還專門劈出展室,長年舉辦有影響、有特色的文物專題陳列,適時地奉獻給觀眾?,F設有《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展》和《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展》。
后院展區(qū)的珍品館,內設3個專題展?!肚G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專題陳列,展出的是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尸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于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早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該男尸在地下埋葬20xx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于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于缺氧和恒溫的穩(wěn)定環(huán)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尸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七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鄰沙市,傍倚長江。城墻盤旋于湖光水色之中,依地勢而起伏,順湖池而迂回,蜿蜒伸展,狀若游龍。巍巍古城,已有20xx多年歷史,自秦漢起,聳有城廓,五代十國后,始建磚城,宋、元、明幾毀幾修。現保存完好的古城墻,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城垣所建,近年來,沿城墻內外修建了許多新景點。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的劉備假意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這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钡那G州。這個著名的文化名城,座落在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西沿。漢朝的時候,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州,這里因北有荊山而得名。東晉以后,有幾個皇帝在這里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zhèn)、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城由于地處江湖之會,是連接東南西北水陸交通的樞紐,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特產豐富,而且還曾是全國重要的商業(yè)中心之一,在西漢時期,名列南方五郡之冠。
荊州這個名稱,是上古大禹治水時所定的九州(冀、袞、青、揚、荊、豫、梁、雍)之一,以當時境內荊山得名。三國以后,荊州城一直是州、郡一級的治所,有的還曾在此建都立國。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墻特別堅固。傳說三國蜀將關云長鎮(zhèn)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于其兄不讓荊州,于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筑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筑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筑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范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荊州城北十華里,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南方最大城市的遺址——“楚紀南故城”。楚國有二十個國王,前后四百一十一年在這里建都。故城地上、地下、城內、城外,蘊藏著豐富的楚國文化。在這里隨手都可以揀到兩千多年前的瓦片和陶片。
在荊州古城內有關三國的古跡,還有關公行軍的大鐵鍋、養(yǎng)馬槽;有呂蒙襲荊州時,守軍丟盔棄甲的擲甲山等等。城外,八嶺山中有關眾多有關三國關羽傳說的遺址。我們步下八嶺山南端的落帽臺,向山中進發(fā),穿過層層松林,來到關公刨泉處。泉邊碑文記載:“劉先主困當陽時,關公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忠義感泉涌出,傳誦至今?!爆F在,這口泉的泉水,或為茶亭取水泡茶以待游人;或為酒廠取水釀酒,以款賓客。
悠久的歷史,給荊州留下了難以數計的古文物,現保存在荊州博物館內的就有三千多件。以臥薪嘗膽聞名的越王勾踐,他所使用的一把寶劍,一九六五年在荊州城北出土。劍上有烏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大字。劍身滿是菱形花紋,鑲嵌著三色玻璃和綠松石。劍刃極其鋒利,至今仍能吹毛斷發(fā),削鐵如泥。
由于上學的原因,來到了這個古城,荊州雖不能與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比,但它有它獨特的韻味,在荊州,最常見的就是它的古城墻了.這里共有7個城門,整個城市就是被城墻包圍著的.三月里,春暖花開,結伴一起騎著腳踏車,迎著暖暖的春風,把我們青春的腳步留在城墻腳下,也留下我們美好的回憶!
荊州還有很多有名的景點:桃花島,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萬壽寶塔,春秋閣,金鳳騰飛,三國公園,荊州博物館等等.現在正是去桃花村的大好時機呀,品嘗著農家菜,看著片片桃花,心情豁然開朗的許多,在這里遠離城市的喧鬧,好似來到了世外桃源呀!
湖北荊州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游小王,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湖北荊州。
下面我們就開車去參觀荊州市著名的旅游景點,佛教勝地——章華寺。
在還沒有到達章華寺之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起源和歷史,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它們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而在中國則為四家大宗教,那就是世界上三大宗教再加上中國的本土教道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創(chuàng)造歷史最早的要數佛教;它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阿育王時代,創(chuàng)造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佛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母親為摩耶夫人;它誕生于藍毗尼花園,長大后,深感人間的苦惱,29歲出家苦修6年;35歲時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成道;初轉法輪;弘揚佛教;傳教45年;80歲圓寂。
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時為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即公元前2年,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譯傳、創(chuàng)造、融合三個階段;中國的僧人分別以一定的印度經典為依據,開宗立派,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了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八大主要宗派,今天我們參觀的章華寺為凈土宗。
好,剛給大家介紹了佛教的歷史。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章華寺的位置所在。章華寺所在地太師淵,它位于沙市的市區(qū);屬于繁華的鬧市。太師淵;原名章華淵;是一片風景秀麗的水城,張居正治理水患而更改現名。說到張居正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可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官階為內閣首輔,即宰相,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總理職務。他是明朝神宗萬歷皇帝的老師;被尊為太師,也就是北京定陵里埋葬的那位皇帝朱羽君。所以這個地方叫太師淵。
據古書記載,章華寺創(chuàng)建于元朝泰定2年,也就是公元1325年,開山鼻祖為悟開和尚。
好,我們的車已經來到了章華寺門口;大家?guī)Ш觅F重物品和像機隨我下車參觀。各位,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章華寺的正門,也叫山門,紅墻黃瓦“章華寺”三個大字遒勁有力,是已故的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的。
下面我們走進山門,沿中軸線由南向北參觀寺院。根據寺院的建筑格局,大家的右前方當是鐘樓,左前方是鼓樓,在章華寺里鐘樓里高5尺4寸,重約7000斤的大鐘,和鼓樓里直徑6尺6寸的天下第一大鼓當屬兩件寶貝。鐘樓下為地藏殿,鼓樓下為伽藍殿。
參觀完鐘樓和鼓樓;我們就要進大殿參觀了,在這我還得提醒大家,應該知曉寺廟的一些規(guī)矩,如果您想和寺院的和尚講話;不要直呼其和尚,那樣他會不高興的,最好稱師父,如果以職務相稱,那么就直接稱主持或方丈、監(jiān)院等。佛教的禮儀一般為合十,也叫合掌禮,即左右合掌,十指并攏,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如果哪位在佛面前需行此禮儀的,可按我給大家講的去做;現在我給大家做個示范。佛教禮儀還有繞佛禮、五體投地禮等。大家不是佛教徒,不必去行此大禮。
大家進入殿堂里時,切記不要一腳踏在門檻里面,一腳在外面,也不要一腳或雙腳站在門檻上。這樣有對佛不敬之嫌,當家和尚看到了可不高興哪。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王殿,你看大肚彌勒佛面帶笑容穩(wěn)坐正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彌勒左右兩壁上供奉四大天王,其任務各護一方天下,又稱“護世大王”。您看這四大天王他們神態(tài)各異,分立兩側,護國護法,八面威風。
走出天王殿;這是一處四合院落,南面為背靠天王殿的韋馱殿,北面為大雄寶殿,東西兩旁為齋堂、客堂以及寮房、伙房。我們先來瞧瞧這韋馱殿,這韋馱殿為四角封閉式四角亭,金絲楠木柱,飛檐斗拱,它飽經風霜,不知建于何年何代,傳說沒建章華寺之前它就存在。原是一處賞梅亭。后來供奉韋馱菩薩,稱韋馱殿。從韋馱的造型上看,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表示章華寺為十方叢林,接待寺,而有的韋馱是以桿柱地,表示該寺為非接持寺。韋馱和四大天王、伽藍神一樣是佛教著名的護法天神。
看完了韋馱殿,我們來欣賞院中的兩件稀世之物,一棵為唐杏,一株為楚梅。這院東的一顆杏樹為唐朝所植,又稱唐杏。這院西的一株為楚梅;因楚靈王建章華宮時種植;故叫楚梅,是原生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故有“天下第一梅”之稱。
下面大家隨我一起參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章華寺廟中最主要的建筑和宮殿,它飛檐曲拱,雕梁畫柱,具有明顯的清代風格,殿中央金剛蓮花寶座上供奉的是三方佛,又稱橫三世佛,即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三方佛體現凈土信仰,凈土宗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是最簡便的法門,故在民間影響最大;釋迦牟尼佛的左脅待為文殊菩薩;右脅待為普賢菩薩;藥師佛的左脅待為日光菩薩,右脅待為月光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待為觀世音菩薩,右脅待為大勢至菩薩。這三尊佛像是由一棵千年古樟雕刻而成,佛身及蓮花座均由真金貼面,體現佛光普照;永放光彩。殿內兩側壁上為十八羅漢群雕,它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吸收了歷代佛教繪畫;突破了傳統(tǒng)的刻板模式,在布局和造型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之成為兩組雕塑群,增加了藝術魅力,被譽為國內首創(chuàng)。
下面我們繼續(xù)參觀,出大雄寶殿。又入一四圍合一的天井式小院,正面為玉佛殿,樓上為藏經樓,各位應該知道,每座寺廟都有它的鎮(zhèn)寺之寶,我們章華寺的鎮(zhèn)寺之寶當屬清光緒31年即公元19的御賜《龍藏》以及?1931年緬甸國王敬贈的二尊玉佛。所謂《龍藏》即《乾隆版大藏經》,清光緒31年,章華寺凈月大師進京面覲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欽封凈月大師為四品大僧正,御賜此《龍藏》一部,章華寺收藏至今;可謂國寶。大家隨我進玉佛殿參觀;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尊玉佛就是1931年緬甸國王敬贈給章華寺的,一臥一生,臥佛法身一丈五尺,坐佛高約六尺,可稱傳世之寶。
各位嘉賓,章華寺的游覽就結束了,我們的荊州之旅也就此告一段落。雖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但我一直堅信每一次的分別是為了下一次的重逢而準備的,我會在此期盼著和大家的重逢。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信任,如果在服務過程中有什么不周,也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盡力改善。最后,祝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東湖導游詞2500字(優(yōu)秀16篇)
- 介紹古隆中的導游詞(模板15篇)
- 介紹美麗湖北的導游詞 湖北的旅游景點導游詞(五篇)
- 最新星海廣場導游詞講解(大全17篇)
- 最新學生的操行評語男生(模板19篇)
- 操行評語30字(通用12篇)
- 品德表現評語(匯總8篇)
- 小三峽導游詞(實用18篇)
- 最新思想品德評語150字(精選19篇)
- 一年級操行評語男生(實用19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36下載數 863閱讀數
-
崗位津貼發(fā)布通知范文(精選17篇)
14下載數 277閱讀數
-
設計大賽心得體會范文(優(yōu)秀9篇)
40下載數 394閱讀數
-
銀行授信審批文化心得體會及收獲(大全9篇)
27下載數 570閱讀數
-
知易行難辯論稿件(五篇)
47下載數 463閱讀數
-
快樂雞毛心得體會及感悟 《快樂雞毛》讀后感30字(7篇)
34下載數 979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