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優(yōu)秀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6:16:26 頁碼:7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優(yōu)秀15篇)
2023-11-20 06:16:26    小編:zdfb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其內(nèi)容、主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個人的反思、感受和評價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擴展自己的思維和視野。讀完一本好書后,我總是忍不住想分享自己的讀后感。讀后感是表達對作品的真實感受,是對作者心靈深處的共鳴和感動的抒發(fā)。讀后感能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作品的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無法自拔,仿佛與作者心靈相通,仿佛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讀后感可讓我提煉出作品的精華,讓我愈發(fā)欣賞文學(xué)的魅力;讀后感可讓我總結(jié)自己的心得,讓我更加思考人生的意義;讀后感可讓我感受到作品的溫度,讓我更加熱愛閱讀的樂趣;讀后感可讓我開闊視野,讓我更加豐富知識的儲備;讀后感可讓我與他人分享,讓我更加深入交流的話題。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是很多讀者關(guān)心的問題。在以下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書籍的讀后感寫作風(fēng)格和思路,希望對你的寫作有所幫助。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一

自從得到試讀機會后,我就開始又驚喜又喜悅的等待書的到來,終于,一本嶄新的新書《中國名相故事》寄到了!這本書一共主要講了四字成語的四位名相的故事。

為了讓讀者了解祖先們的成就,書中運用精煉的文字和生成的插畫,將故事呈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xué)習(xí)古人的禮儀、文化、責(zé)任、賢德。

每個故事最前言用古詞把每個故事寫下來,然后用現(xiàn)代語及插畫把古詞翻譯下來,讓幼兒及學(xué)生都能很好的理解每個故事的涵義。

第一個故事是“管重射箭”。講述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他開始是齊國大弟弟公子糾的老師,齊襄公是個暴虐的君王,國家被他攪得一團糟,大亂之時,齊襄公被人殺死,齊國小弟弟小白和公了糾為了謀君位,管仲用弓箭射向小白,其實小白沒死,最后還順利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恒公。小白做了國君后經(jīng)鮑叔牙推薦不計前仇,仍讓管仲為國家效力。并提名他為國相。管仲在他的感動下,竭盡全力輔佐齊恒公,將齊國進行了重大改革。使齊國變成了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第二個故事是“蕭何舉將”。講述了在蕭何的'協(xié)助下,劉邦統(tǒng)師的反秦起義軍,但是劉邦手下的將士想回老家,便紛紛逃離。不料,蕭何也逃離了。但兩天后,蕭何又回來了,原來是劉邦誤以為蕭何逃離了,其實蕭何是去追韓信,劉邦聽后大怒,認為不值得去追韓信,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委以重任,并授韓信為統(tǒng)三軍的大將后,為漢朝政權(quán)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劉邦登上了皇位!

第三個故事是“魏征直諫”講了魏征讓唐太宗當(dāng)身邊的文書官員,經(jīng)常當(dāng)眾陳述自己的意見,讓皇帝下不了臺,皇帝和皇后說,一定要殺死魏征,皇后一聽,馬上道賀,最后唐太宗經(jīng)皇后勸解,想到魏征平時忠于國家的許多言行,知道了魏征的忠誠,以史作鏡,知道自己的正確與謬誤。

第四個故事是“寇準(zhǔn)放寇”。講述寇準(zhǔn)是一位愛國政治家。一生數(shù)次出任宰相,一次寇準(zhǔn)一行人啟程奔赴道州,途中他的行李被幾個歹徒搶走,歹徒一看行禮都是書籍,而且書上扉頁寫著寇準(zhǔn)兩個大字,紛紛下山請罪,寇準(zhǔn)讓他們把書留下,衣物和行李送給了他們,又取出銀兩,讓他們各自回家,不要再干不義之事,流寇們感動得痛哭流涕,一再請罪。

四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四個名相的故事,故事生動有趣,里面的插畫全部是彩色的很古典,最后一篇故事的圖畫更是易懂。讓人看后回味無窮。此套書不止適合幼兒及小學(xué)生,同樣適合成人閱讀!感謝這次試讀機會!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二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關(guān)于張九齡。

注釋。

1.懷遠:懷念正在遠方的親人。

2.生:這里是升起的意思。

3.天涯共此時:天涯,天邊,遙遠的地方,指遠方的親人。共此時,是說自己和遠在天涯的親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4.情人怨遙夜:情人,指懷有深厚情意的人,這里應(yīng)該指詩人自己。怨,怨恨。遙夜,長夜。

5.竟夕:終宵,即一夜。

6.憐光滿:憐,愛。光滿,指月光滿屋,月色分外皎潔可愛。

7.滋: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8.不堪:不能。

9.盈手:滿手,意謂把月光抓在手中。

10.佳期:指相聚的時刻。

釋義。

詩的題目就是遙望著月亮思念遠方的'親人。詩人被貶荊州長史,在明月之夜思念遠方親人的心情,運用比興手法對月抒懷,情致深婉,寄托遭讒受貶的遷謫之情思。

海面上升起的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清輝普照大地。此時此刻,遠方的親人是否也和我一樣在遙望著明月互寄相思。但凡是有情有意的人,都會怨恨這漫漫長夜,因為思念而一夜未眠。好喜歡這明亮皎潔的月光灑滿屋子,所以吹滅了多余的燈燭。披衣走到屋外久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沾濕的涼意。真想滿捧一捧月光送給遠方親人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可是這月光又不能捧起來,還是回去睡覺,在夢中與親人相聚吧。

賞析。

這首詩的字句自然淺近,情意細膩,由望月引起懷人,由懷人引發(fā)行動,自然流轉(zhuǎn),情意纏綿,濃濃的思念,淡淡的憂愁。首聯(lián),浩瀚無邊的東海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同時升起的是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同一片天空,同一輪明月,同一種相思!首聯(lián)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它用樸實自然的詩句,寫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頷聯(lián),漫漫長夜,無邊無際的愁怨在游蕩,明月皎皎當(dāng)空照,滿心相思之苦的詩人,如何受得了這一份招惹,怎能不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能眠啊?頸聯(lián),詩人翻身而起,熄滅昏暗的蠟燭,披衣而出,飽受相思之苦的詩人反而越發(fā)覺得這月光的充盈可愛,這是非常復(fù)雜的情感,詩人對遠人的思念之情彰顯的淋漓盡致。尾聯(lián),遠人不在,唯有明月,詩人想將一輪滿含相思的明月寄遠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結(jié)果卻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還是回到床上期許在夢中的相會吧,更加反襯出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種孤苦之情。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三

有唐一代,是中國歷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這座豐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風(fēng)采是整個大唐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道獨特風(fēng)景線。

在官場上,張九齡可不只是一個花瓶般的詩人,從當(dāng)官那天起,他就是一位目光遠大、注重實干的政治家。

開元四年(7),張九齡還只是唐玄宗跟前一個小小的拾遺(諫官,負責(zé)諷諫或舉薦人才)。因為性子太直,得罪了當(dāng)時的丞相姚崇,這年秋天,他主動辭官回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途經(jīng)南雄(今廣東韶關(guān)南雄)和大余(今江西大余)交界處的大庾嶺時,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山路年久失修,車不能行,上下嶺靠肩挑背馱,不僅成為南北交通的瓶頸梗阻,而且常有人畜傷亡之禍發(fā)生,于是萌發(fā)了重修大庾嶺古道的念頭。

一到家,張九齡就給唐玄宗寫了一份奏折,請求修路。張九齡身先士卒,披荊斬棘,攀登危巖,不辭勞苦。有一次,張九齡來到一處打石場,看到工人們還在用釬杵斧鑿的方法,非常費力,就向石匠介紹北方父老采用的“火攻堰取”之法,讓他們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燒,火熄滅后再用鐵錘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采石方法的改進,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歷時一年多,大庾嶺古道終于貫通,這條路寬近17米,全長十幾公里,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最快捷便當(dāng)?shù)拇蟮?,簡直就是“古代的京廣線”。

一句話擾亂一場宴會。

修完路,張九齡重返京師后,備受器重。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勸諫當(dāng)成了自己的標(biāo)志。八月初五,玄宗過生日。張九齡的禮物是一個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布包,他高聲說:“臣敬獻陛下一方寶鏡?!笨僧?dāng)他將布包打開時,有人一下子笑出了聲,那不過是五冊書,哪里是什么寶鏡!

原來張九齡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書案,耗時數(shù)月,撰寫了《千秋金鑒錄》,把它當(dāng)作生日禮物,進獻給皇帝。這部書引經(jīng)據(jù)典,從歷史的治亂興衰事例出發(fā),探究其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給唐玄宗敲響了警鐘。玄宗非常高興,連聲稱贊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并且賜給張九齡一批珍貴書籍,以示嘉獎。

還有一次,唐玄宗在內(nèi)苑大宴群臣,酒喝得很高興,他突然來了興致,領(lǐng)著大家去觀魚。玄宗說:“眾位愛卿,你們看,這些魚兒多么漂亮可愛!”李林甫最會察言觀色,馬上接口說:“它們過得自在,是因為陛下恩澤所及啊?!睆埦琵g一聽就不高興了,正色道:“魚兒就如同百姓,它們能不能生活自在,得看陛下任用什么樣的人來管理他們。觀魚自樂這樣的事,只是裝點景致而已,是小兒女玩的情調(diào),希望陛下不要過分沉溺其中?!币痪湓?,像兜頭一盆冷水,澆滅了玄宗的興致,他悻悻地扭頭走了。

與皇帝對著干。

張九齡不光是讓皇帝大煞風(fēng)景,有時簡直就是對著干,只要他認為不對的,那就堅決不同意。

玄宗寵愛武惠妃,有一次,他想借故廢掉太子,然后立武惠妃的兒子。因為這個話題太敏感,大臣們無人敢言,張九齡當(dāng)時是丞相,堅稱不可。他搬出隋文帝錯廢太子終致失國的典故來教育皇上,弄得玄宗很是郁悶。武惠妃得知張九齡從中作梗,便偷偷地派心腹宦官找他,誘導(dǎo)說:“有廢必有興,如果您可幫忙,丞相就能長久地當(dāng)下去。”張九齡聞言大怒,把宦官厲聲斥退,并且馬上登殿奏明此事,最終太子的位置才得以保全。

張九齡做丞相,相當(dāng)勤勉。他注重發(fā)展農(nóng)業(yè),起草的詔令里明確把重農(nóng)桑放在首位。甚至親自兼任河南開稻田使,在中原地區(qū)推廣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shù)。由于這些措施,唐王朝在開元末和天寶初,國家財力和百姓福祉達到了開國以來的高峰。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的米一石價值不到兩百文錢,布帛價格也很低廉,海內(nèi)安富。

雖有一片忠心,但張九齡屢次犯顏直諫,最終還是招致了皇帝的不滿,加之佞臣李林甫的詆毀,當(dāng)了3年丞相后,就被唐玄宗罷相。

堅持要殺安祿山。

張九齡善識人,孟浩然、王維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過他的提拔。他預(yù)測未來的準(zhǔn)確性更令人驚嘆。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打了敗仗,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將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議將其斬首。張九齡時任丞相,主張聽從張守珪的建議,處死安祿山。此前,張九齡在安祿山進京面圣時,曾見過他一面,之后就對侍中裴光庭說:“將來禍亂幽州的人,一定是這個胡雛兒?!边@次能有機會除掉朝廷的憂患,自然不想放過。然而唐玄宗卻不這樣想,傳旨特赦了安祿山。

張九齡爭辯說:“安祿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應(yīng)即刻斬殺,以絕后患?!毙诨卮鹫f:“西晉時,14歲的石勒(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從奴隸一步步稱霸北方,當(dāng)了皇帝)同鄉(xiāng)人到洛陽做小買賣,曾倚東門長嘯一聲,尚書左仆射(相當(dāng)于丞相)王衍聽了,就認定他將來是個叛黨,要把他殺掉。雖然事實證明王衍說得不錯,但朕覺得安祿山跟石勒還是有區(qū)別的,你不要以王衍識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最終沒有聽取張九齡的意見。

天寶十四年(755年),被張九齡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唐玄宗不得不倉皇出逃四川。此時,他想起了張九齡當(dāng)年的勸告,悔恨得潸然淚下。而此時的張九齡,早已逝去了。唐玄宗專門派出使者,到韶關(guān)曲江張九齡的墓前祭奠,還贈厚禮撫慰其家屬,表達自己的敬意。從此以后,天下都稱張九齡為“曲江公”,而不直稱其名。

唐朝由盛而衰,張九齡就是一道分水嶺。在他之后,再沒有人能夠直言敢諫,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拓展閱讀:張九齡之《望月懷遠》。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四

當(dāng)你聽到張九齡這個名字時,可能你不知道他是誰。但提起“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千古名句,你是不是又覺得耳熟能詳了?不錯,寫出這些優(yōu)美詩句的正是張九齡。

張九齡人物生平: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fēng)清淡,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xí)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后,他又于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愿,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

張九齡的為官生涯:

張九齡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nèi)輕外風(fēng)氣;選官應(yīng)重賢能,不循資歷。后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xiāng)。期間,主持修筑梅關(guān)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后出詞人之冠”。

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quán)力斗爭**的牽連而被調(diào)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再遷中書侍郎。由于他才學(xué)超群,風(fēng)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贊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于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diào)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扶持農(nóng)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zhèn)渲咳螢榈胤焦倮?。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對鞏固中央集權(quán),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于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guī)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游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jù)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nèi)亂穩(wěn)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敗其陰謀。

張九齡的風(fēng)度從何而來?

在史書里,對張九齡的描述為“耿直溫雅,風(fēng)儀甚整”,是說他性格溫溫而雅,特別注重儀表,無論是在家閑坐,還是出門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齊齊,走起路來步伐矯健,眉宇之間神采飛揚。為了保持整潔端莊,他還有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明。當(dāng)時大臣們上朝,都要帶著笏板,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備的工具,以隨時記錄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寫上想向皇帝匯報的話。

以前文武大臣們出門上馬,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別,就跟鄉(xiāng)野村夫插煙袋一樣。張九齡覺得如此裝束很煞風(fēng)景,便命人做了一個精致的護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裝進護囊里,然后讓仆人捧在手里,在后邊跟隨,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為把這么個多余的東西放哪兒而發(fā)愁了。唐明皇對他的做法很是贊賞,護囊便一下子風(fēng)行起來,成為一種時尚。倘若認為張九齡的風(fēng)度只在他的才氣和儀表,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最讓唐明皇動心的,是他見識的高遠和品格的剛直。

當(dāng)初安祿山曾進京面圣,只見了一面,張九齡就對人說:“將來禍亂幽州的人,一定是這個胡雛兒?!焙髞戆驳撋揭驊?zhàn)敗被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璉逮捕,建議將其斬首,時任宰相的張九齡當(dāng)即批示執(zhí)行,可玄宗不同意。張九齡上奏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zhí)行,安祿山不應(yīng)該免除死罪?!毙谌圆灰詾槿?,張九齡說:“安祿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應(yīng)該以軍法殺掉他,以絕后患?!毙谶€是不聽,為示皇恩,把他釋放了。

數(shù)十年后,安祿山叛亂,兵指長安,七十多歲的唐玄宗倉皇出逃,避難于蜀中,想起當(dāng)年張九齡的勸告,悔恨得不禁潸然淚下,專門派出使者到曲江張九齡的墓前祭奠?;蛟S是因為見識太過超前,張九齡做事總是難與皇帝的心思合上拍子,而且他一旦認準(zhǔn)的事,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這常常讓皇帝如梗在喉。

有一年,玄宗皇帝辦千秋節(jié),百官向皇帝祝壽,紛紛獻上各種奇珍異寶,張九齡的禮物卻只有一摞紙,那是他敖夜寫就的《千秋金鑒錄》五卷,引經(jīng)據(jù)典,暢談古代興廢之道,勸諫皇帝少玩點,多干點工作,那時玄宗還有進取心,收到這份禮物,很欣賞,張九齡也因此納入了他的視野。不過,真用他為相后,皇帝又有些后悔,因為他不僅不聽話,還不大給面子。

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守疆有功,玄宗想送他一頂宰相的帽子戴戴。這個想法跟張九齡一說,張九齡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行!宰相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職位,怎么能拿來當(dāng)紅包隨便發(fā)呢?”玄宗退了一步,說:“那就讓他當(dāng)個有名無實的宰相,給個政治待遇?!睆埦琵g的回答還是很干脆:“不行!孔子說過,官職和權(quán)力是帝王的工具,怎么當(dāng)兒戲借給他人呢?”玄宗沒招了,只好作罷。

張九齡的成就: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xiàn)風(fēng)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清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shù)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于形似的表現(xiàn)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懷遠》。這些詩中所展現(xiàn)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里的物色和意興已經(jīng)渾然一體了。胡應(yīng)麟說:“曲江諸作,含清拔于綺繪之中,寓神俊于莊嚴(yán)之內(nèi)。”(《詩藪》)又說“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澹之派”(同上),認為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的詩風(fēng)。這是十分中肯的。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詩,并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fēng)格轉(zhuǎn)趨樸素遒勁。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五

當(dāng)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唐名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讀一些名著,多讀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好書,而遠離那些對我們沒有幫助,嘩眾取寵的閑書。這樣,我們會更加進步,會離“超級五班”的目標(biāo)更近一些!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六

唐朝開元年期,為唐之盛世,出了一位賢相張九齡。

張九齡,今廣東韶關(guān)人。他是西漢張良之后裔,世代為官。九齡自幼聰穎好學(xué),五六歲會吟詩作對,譽為“神童”。他七歲春游寶林寺,在路上摘了朵桃花,這時韶州太守來進香,他趕緊將花藏于袖中,不料已被太守看見。太守見這小孩子舉止神色自若,便說:“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你對上了,給你吃?!睆埦琵g不怯場,一口允應(yīng)。太守指著小九齡袖子說:“白面書生袖里暗藏春色”,張九齡接口應(yīng)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碧匾惑@又出一對子:“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抬頭見佛,信口回答:“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北娙藷o不贊嘆張九齡小小年紀(jì)才思敏捷。

張九齡好學(xué)不倦,在長安二年登進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賞識,授校書郎。長安三年,當(dāng)時文壇領(lǐng)袖張說閱張九齡文章,連聲稱贊。張九齡于神龍三年應(yīng)吏部考試,授秘書省秘書郎。唐玄宗李隆基為識拔天下文士,親自策問,張九齡因其對策優(yōu)等,升為右拾遺。因此,張九齡初入仕途,一帆風(fēng)順。

張九齡為人正直,敢于直言,屢次與上司發(fā)生矛盾。當(dāng)時任相的姚崇深為唐玄宗器重,張九齡幾次提出不同意見,令姚崇不滿,被貶到嶺南。后來張說當(dāng)了宰相,照說張說十分賞識張九齡,張九齡卻不附從,他對吏部考察人才重皇城、輕地方的政策提出異議。張說安排唐玄宗東巡泰山封禪,讓其親信隨同,張九齡認為此舉不妥,他建議張說改變隨行人員名單,重選清流高品之士為隨員,但張說不聽,結(jié)果招致非議。御史中丞宇文融乘機彈劾張說,張說被罷免了知政事官職,張九齡也受牽連調(diào)出京城。

開元十七年,張說又任丞相,他推薦張九齡當(dāng)了集賢院學(xué)士。兩年后,張九齡任集賢院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敇文,張九齡長得儀表堂堂,風(fēng)度飄逸,其儀態(tài)超群,風(fēng)度皆在眾臣之上。他對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筆立成,深為玄宗所倚重,先后調(diào)任中書侍郎,后為工部侍郎。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

張九齡不僅學(xué)識超群,而且善觀人之邪惡,李林甫不學(xué)無術(shù),因會奉承皇帝,也竊居高位,他想推薦牛仙客掌管政事,遭張九齡幾次回絕。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欲廢太子而立自己兒子一事,游說張九齡,遭張九齡怒斥。對于李林甫、安祿山其人其事,張九齡也明察秋毫,幾次勸唐玄宗遠離奸佞,并斷定安祿山有作亂之相,可惜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不納忠言。

張九齡曾保舉長安尉周子諒為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話兇吉惹怒玄宗,累及張九齡,張九齡由于每次上朝總是講社會弊端,總是強調(diào)要以“王道”替代“霸道”。奉民生為主,反對窮兵黷武,薄征徭,選良吏。唐玄宗對此煩極了,趁機將張九齡降職。于是,李林甫大權(quán)獨攬,唐玄宗與楊貴妃天天歌舞升平。

張九齡不僅是一代賢相,而且在文學(xué)頗有建樹,張說贊其“后出詞人之冠”,他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句,他寫的詩委婉蘊藉而托物言志,如《感遇》十二首,《西江夜行》《望月懷遠》都為時人稱頌。張九齡被貶后,于開元二十八年回鄉(xiāng)掃先人之墓,患病去世,終年68歲。

唐玄宗后因安祿山作亂,逃離長安,他在倉皇逃難途中,想起了張九齡對他的多次提醒,更是痛悔不已。后派人至廣東曲江祭張九齡,追贈為司徒。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七

錯過了百家講壇《大宋名相趙普》,幸得掌門贈書,方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相趙普。

“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quán)”自然想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而此背后真正的謀士是趙普,其大器晚成,謀略過人,短短十幾年,就從一介草根變成帝國的宰相。他是中國古代十大開國謀士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又是謀士又是宰相,堪比姜太公。然而趙普和張良、蕭何、劉伯溫等人相比,名聲還是小了很多,而且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趙普并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神童的`天分,也沒有進士的文憑,33歲尚混跡于幕僚之間。然而就是一個這樣不起眼的人,實現(xiàn)了十年獨相、三度拜相,并在伴君如伴虎的情境中,能善始善終。對于趙普的神奇,該書是從趙普遇到的三個貴人開始講的。一本書讀下來,對于趙普的謀略真的無法一一贅述,倒是趙普如何遇上三個貴人,并被賞識重用,倒也是很有意思。

兵荒馬亂時期,軍閥掘了唐代帝王陵,尸骨扔了一地,趙普花重金購買了唐太宗的尸骨,并掩埋了,這體現(xiàn)了趙普以天下為已任的抱負,從此趙普遇上了人生的第一個貴人劉詞。正是劉詞的推薦,趙普遇上了第二個貴人趙弘殷。趙弘殷患病,從前線退下來,準(zhǔn)備養(yǎng)病,然后病重不起,其兒趙匡胤授命趕往前線打仗,趙普從而代子行孝。在這過程中趙弘殷看到趙普成熟穩(wěn)重,從而臨終托孤,自此趙普和趙匡胤、趙光義結(jié)下了親密的關(guān)系。趙普的第三個貴人就是趙匡胤了,兩趙之間難以說誰是誰的貴人,實際上應(yīng)該是相互成就。

趙匡胤與趙普的相會,先是悅之,然后奇之,悅之也許并不太難,奇之當(dāng)見不凡。一起在趙匡胤看來應(yīng)亂世用重典的搶劫案件中,趙普依法量刑,釋放了100多無故的農(nóng)民,并對趙匡胤感恩戴德。這充分體現(xiàn)了趙普的講原則、愛民,也體現(xiàn)了趙普非常高明的政治天分和政治家素質(zhì)。從此趙普暫露頭角,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其實,從趙普的三件事情中都隱約的能看到孔子所倡導(dǎo)的仁義禮智信,正是這些基因,就不難理解兵不血刃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quán)以及其善始善終的一生。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八

寫小說是高羅佩的業(yè)余愛好,他對中國的書畫琴棋很癡迷,與當(dāng)時名流馮玉祥、于右任、郭沫若、徐悲鴻、齊白石、沈尹默均有交往,高羅佩一生著有漢學(xué)著作多種,較著名的有《中國琴道》《中國古代房內(nèi)考》《秘戲圖考》與《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是一部以唐代宰相狄仁杰為主角的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書中述狄仁杰斷案,明察秋毫,抓住蜘絲馬跡,在撲朔迷離的.案情中細心調(diào)查、順藤摸瓜,最后抓住真兇。整個故事懸念迭起,情節(jié)扣人心弦?!洞筇频夜浮访媸篮?,被譯成十余種文字出版,在歐美文壇引起轟動,被西方讀者稱為中國的福爾摩斯探案。

我認為高羅佩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變中國傳統(tǒng)公案小說為偵探小說,在小說中把中國風(fēng)俗與中國人心理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說明他非常熟悉中國。其次,他選擇狄仁杰為主角,也是頗有眼力的,狄仁杰任相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武則天重用了一批酷吏,但武則天在唐朝歷史舞臺上掌權(quán)時間不短,因此也任用了一些好官,狄仁杰便是其中之一。狄仁杰斷案如神,是他重于調(diào)查推理,而不主觀妄斷,這恰恰符合西方偵探小說的特點。這次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朝云觀》《蓮池蛙聲》《銅鐘案》《黑狐貍》《御珠案》,頗有可讀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

高羅佩是中國通,他在奏琴、書法上均有很高造詣。1943年高羅佩任荷蘭駐重慶使館一等秘書,后與在使館工作的中國洋務(wù)大臣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結(jié)為伉儷。他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九

有句名言說的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睔v史,無疑是人們最好的借鑒和模仿對象,它就像一面明鏡,讓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連唐朝鼎鼎有名的“凌煙第一臣”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都曾在他的孩童時代翻著書頁教導(dǎo)他,要從歷史中學(xué)知識,學(xué)禮儀,學(xué)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是,有個成語說:學(xué)以致用。光有學(xué),沒有用,肯定還是不夠的,我們得把從書中學(xué)到的知識提煉并汲取精華后運用到生活學(xué)習(xí)當(dāng)中去,才是真正的“學(xué)好了”。

就拿我本人來說吧,有一次我在課外班進行小組合作來完成任務(wù)時。我的課外班同學(xué)由于可能不是很了解我,所以當(dāng)他們分配給我任務(wù)時問了句:“你能做好嗎?”我說:“能。”但他們可能不是很放心,又問了句:“你真的能做好嗎?”我有些不耐煩了,但還是說:“能!”可是他們卻又問了句:“你真的真的能做好嗎?”俗話說“一、二不過三。”我已經(jīng)有點惱火了,正想發(fā)作時卻想起了《大唐名相》中的長孫無忌、郭子儀等人,他們使我學(xué)會了人要有涵養(yǎng),要有氣度。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

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張九齡,字子壽,一字博物。世稱“張曲江”。自稱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中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闕。開元間,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封為始興郡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開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予謚文獻。

死后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dǎo)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張九齡。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擅長五言古詩,詩風(fēng)清淡,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xí)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譽為詩壇“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詩,并對嶺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fēng)格轉(zhuǎn)趨樸素遒勁。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朝代:唐代。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芒萬丈的時代,國力強大,引無數(shù)外國競折腰。它華麗奔放,詩歌美術(shù)、音樂舞蹈,樣樣引導(dǎo)世界時尚潮流。這個朝代文藝青年輩出。鑒于唐朝對世界的巨大影響,至今居住海外的華人仍稱自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的聚居地為“唐人街”。略點幾點,以管中窺豹。

大唐穿衣很多彩。女人們穿的不光是飄逸的齊胸襦裙,她們還愛穿胡服。大唐以胖為美,并不是凡是胖就美,以楊貴妃為代表的,應(yīng)該是健美,人家是舞蹈家,可以跳速度較快的胡旋舞,既能撐得起來寬大的裙子,又能穿上緊身的胡服騎馬射箭,各種衣服均能hold住。不過這是盛唐以后啦,據(jù)說初唐時期女人們穿的衣服并不開放,貴婦們出門要戴帷幔,從頭到腳包裹的就像個布團子,防止偷窺,還是很保守的。

大唐吃飯重面食。除了蒸餅(饅頭)、胡餅(餡餅)、煎餅、湯餅(面條),也有米飯,文化人喜愛吃菰米飯,菰米和茭白是一種植物,數(shù)量少,如果你做客吃到菰米飯,說明被奉為上賓,杜甫曾表示菰米飯很香,很想念那個味道,王維則表示菰米飯配上竹筍正合他的口味,李白說跪坐著吃月光下山村主人奉上的菰米飯,感激的不忍心吃。唐朝時大家習(xí)慣跪坐,椅子還沒被廣泛使用,床也不是單單供人睡覺的,凡是底部有支架供人跪坐或臥的平臺,無論多寬多大,均可稱作床,李白在床前思念故鄉(xiāng),不一定是指咱們用來睡覺的床。

大唐治安很嚴(yán)格。大唐人都要有戶籍,分為編戶和非編戶,普通公民屬于編戶,遁入空門、入伍、從事音樂舞蹈算是非編戶,屬于賤籍,像音樂家李龜年雖然地位高,也是賤籍。要想出門旅游,必須申請取得大唐通行證。歷史上玄奘取經(jīng)并未取得通行證,屬于偷渡,想來最終取得經(jīng)書是多么的不容易,好在最后凱旋而歸,成就卓著,受到皇帝的'嘉獎。

還有,出門一定要早點回家,因為每日是要“宵禁”的,所謂“晨鐘暮鼓”,晚上600下鼓響完畢,城門關(guān)閉,不能再在街上閑逛,否則會犯禁被抓,早上鐘鳴,城門開啟,大家才能出門活動。大唐的夜生活只能在家過,來不及回家一定要留宿朋友家,一年中僅有元宵節(jié)三天可以逛逛夜市。生活在大唐,早睡早起,治安又好,有利于健康呢!

大唐的錢幣很有意思。出門自然要帶錢,然金子是有的,銀子卻是沒有的,能夠流通的錢是銅錢和絹帛,“開元通寶”不僅是銅錢,還可能是金、銀、鐵做的,它并不是開元年間鑄造的,而是始于唐高祖李淵時期。家里要是討了個勤快會紡織的老婆,就相當(dāng)于直接能造錢花。

大唐職業(yè)佛家強。大唐職業(yè)多,家有小孩,該培養(yǎng)他做什么呢?當(dāng)兵是首選,立軍功可獲得獎勵,小則免賦稅,大則得爵位,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大唐是個崇武的時代。其次就是當(dāng)公務(wù)員,王維、李商隱、白居易、杜甫等均通過科舉考試進入職場。不過官員上班,比現(xiàn)在辛苦多了,是上十天班休一天(如此就好理解《滕王閣序》之“十旬休暇了”),官員的工資分為年薪和月薪,年薪是一年的糧食,月薪包括一些錢和日常用品,布匹、酒肉蔬菜都會發(fā)放,還會有一些土地的出租權(quán)。官員70歲開始辦理退休,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后有退休金,晚年衣食無憂,六品以下的就沒有保障了,杜甫晚年過的貧困交加,連頓飽飯都吃不上。最沒風(fēng)險的就是當(dāng)僧人了,大唐全民向佛,僧人不交稅、有地產(chǎn)、不會流血犧牲、錢多得花不完,過得是相當(dāng)不錯。

大唐外交手段多。無論是通過打仗還是和親,大唐征服了那些搶劫的小國,當(dāng)了帶頭大哥,做的基本都是賠本買賣。有人求助,立即派兵去擺平;有來進貢的國家,總能拿回去多得多的賞賜;有來學(xué)習(xí)的留學(xué)生,吃住全包,簡直就是做慈善的。大唐的市場附近住著很多外商,全世界的好東西都能買得到。大唐的瓷器和絲綢等商品驚艷了世界,包括出自咱們邢窯的白瓷呢。

大唐科技文藝甲天下。大唐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名片,浪漫派、現(xiàn)實派、田園風(fēng)、邊塞風(fēng),無論文人墨客,還是和尚、道士、女子,均是作詩的一把好手。大唐美術(shù)派別眾多,人物畫家閻立本、周p;山水畫家吳道子、王維;花鳥畫家薛稷、邊鸞……最奇特的屬凹凸畫家尉遲乙僧,能畫出立體的感覺來。大唐音樂有雅有俗,大唐舞蹈風(fēng)格多,像踏歌就是一種“廣場舞”,邊走邊跳,汪倫給李白送行就是踏歌相送。大唐醫(yī)術(shù)高超,孫思邈是代表人物,著有《千金方》,大唐造紙業(yè)發(fā)達,那時就有花紋紙和彩色紙了。日本《源氏物語》中就多次提到了王宮貴族用“中國紙”寫信。

大唐女人地位高。職場上,大唐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還有上官婉兒、薛濤等才女。家庭里,還有誓死不讓丈夫納妾的主婦房玄齡夫人。地位高不僅體現(xiàn)在單位、家里都強勢,還體現(xiàn)在穿衣服不受束縛,離婚再婚自由來去,真是比現(xiàn)在還開放呢。

怎么樣,大唐是不是很令人向往呢?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二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張九齡《歸燕詩》。

從全詩8句來看,說的都是燕子。詩的大概意思,也比較容易解讀。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燕子雖然如此微賤,但仍然乘著春天短暫的美好時光而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燕子當(dāng)然不知道“泥滓”之賤,看到華麗的玉堂打開,就一直在辛辛苦苦地銜泥筑巢。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時時可以見到燕子成雙成對出入,每天不知會進出多少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作為一只燕子,沒有心思與外物競爭,請鷹隼這樣的猛禽們,不要輕起猜忌之心。

這詩的詩題呢,既可叫《詠燕》,也可叫《歸燕詩》。嗯,這是一首扎扎實實的關(guān)于燕子的詩。

但是,仔細讀來,總感覺這詩不僅僅是在說燕子,好象還說了點別的啥和啥。

還說了啥呢?先來看看詩作者是誰。

張九齡,那個寫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千古名句的張九齡。

張九齡寫這詩時,身處唐朝的京城長安,時間是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這一年,他正好年滿60歲,已到了我們今天退休年齡的他,還擔(dān)任著朝廷尚書省右丞相這樣的高級官職。

這樣一來,這首《詠燕》還說了些啥意思就出來了。原來,張九齡不僅僅是在說燕子,他還說了:那只燕是我。

既然“燕子=張九齡”,那最后一句的“鷹隼”是誰?

令人驚奇的是,雖然歷經(jīng)千年,關(guān)于這句詩中的“鷹隼”,居然一直就有定論。那就是,鷹隼=李林甫。是的,就是那個史上以“口蜜腹劍”而聞名的奸相李林甫。在張九齡寫這個詩時,李林甫時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在明確了變量1“燕子=張九齡”、變量2“鷹隼=李林甫”之后,還有一些變量要明確:變量3“玉堂、繡戶、華軒=朝廷”,變量4“春=開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環(huán)境”。

差不多了,下面我們一股腦兒將變量1234都代入詩中,來看看這詩真正的意思: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我張九齡雖然出身微賤,但仍然趁著開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環(huán)境,短暫地參與過朝廷大政。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我張九齡豈不知道“泥滓”之賤,但既然有幸躋身朝廷高級官員之列,當(dāng)然要辛辛苦苦地像燕子銜泥筑巢一樣,為國家政務(wù)操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但是,我張九齡沒有心思與外物、外人競爭,請你李林甫不必猜忌,更不必中傷。

需要指出的是:最后一句,張九齡不僅僅是在表白心跡,而且更像是在求饒。

是的,60歲的尚書省右丞相張九齡,在向54歲的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林甫求饒。

而且,據(jù)南宋尤袤的《全唐詩話》,張九齡蘊藏在這首《詠燕》詩的求饒,李林甫本人還看到了:

“九齡在相位,林甫方同列,陰欲中之。將加朔方節(jié)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稱其不可,甚不葉帝旨。他日,林甫請見,屢陳九齡頗懷誹謗。于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燕》詩以貽林甫”,“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尤袤在南宋朝廷,好歹也是當(dāng)過部長級禮部尚書的人,怎么會如此缺乏政治斗爭常識?

還有,政治斗爭從來就是你死我活,如果能夠因為一首詩而罷手,那就不是史上聞名的李林甫了。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正是由于李林甫的進一步中傷和攻擊,才最終導(dǎo)致了張九齡退出政治舞臺。

換句話說,張九齡并沒有把這首《詠燕》詩送給李林甫;即使送了,這首詩也在事實上沒有起到讓李林甫心生惻隱從而罷手的效果。

這個事兒,我盡量簡單一點說:張九齡的右丞相,是假丞相;李林甫的“兵部尚書”之后,還跟著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后綴。由于這個后綴,他是真丞相。

當(dāng)然,張九齡當(dāng)年也闊過,也當(dāng)過真丞相。在開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到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之間,張九齡是真丞相,或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任中書令。

李林甫呢,在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之前,還只是一個黃門侍郎,并非丞相。這一年,他被唐玄宗李隆基提拔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和中書令張九齡、侍中裴耀卿一起,成為李隆基的三個真丞相之一。

短短一年之后,李林甫就取代張九齡,成了中書令,牛仙客則取代裴耀卿,成為新的真丞相之一。張九齡、裴耀卿,則分別“罷知政事”,退出真丞相行列,改任尚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就此成了假丞相。

各位遇到的情況,北宋的大才子、《新唐書》的編撰者歐陽修,也遇到過。所以,他在《新唐書·百官志》中大吐苦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唐朝宰相或丞相的名稱,怎么個不正法?

先來明確幾點:

一,唐朝沒有“丞相”“宰相”這樣的官職名稱和崗位職責(zé)。即使唐朝后期將有關(guān)官職改稱了“丞相”的,其崗位職責(zé)也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大滴不同。

二,唐朝實行集體宰相制度。一般情況下,皇帝會保持一個以上、七八個以內(nèi)的多位宰相,形成自己的政務(wù)參謀班底。皇帝在長時間內(nèi)只任用1個宰相的情況,在唐朝非常罕見。

三,除了極為個別的例外,比如那個因與唐太宗李世民鬧別扭而聞名青史的魏徵,曾經(jīng)以“秘書監(jiān)”這樣類似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身份“參豫朝政”,從而成為真丞相之外,唐朝的丞相多出自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等“三省六部”系統(tǒng)的官員。

四,終唐一世,真丞相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中書省的一把手“中書令”、門下省的一把手“侍中”,一直就是真丞相。

三省中最后一省“尚書省”的情況則比較特殊。其一把手是“尚書令”,最初也是真丞相。但由于唐朝建國之初,李世民任過此職,后世諸帝為表尊重,就將此職虛設(shè),不再授人。這樣一來,“尚書令”之下的“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就成了真丞相。

但是,“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是真宰相的時間,持續(xù)到武則天長安四年(公元7)為止。在神龍元年(公元7)五月,豆盧欽望升任尚書左仆射,“既不言同中書門下三品,不敢參議政事。數(shù)日后,始有詔加知軍國重事”。這樣,豆盧欽望才敢真正履行宰相的職責(zé)。

從那以后,“空除仆射,不是宰相,遂為故事”。也就是說,在此之后,官員升任“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如果任命時未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后綴名號者,便不再是真丞相。

(二)就唐朝史籍所見,無論是什么部門的什么官員,只要在正式職務(wù)任命之后,加有以下字眼后綴中的任何一個,就一律是真丞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知政事、參豫(預(yù))朝政、參豫(知)機務(wù)、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平章政事、平章軍事重事、參知政事、參謀政事、同掌機務(wù)、參掌機密、知中書(西臺)事、知門下省事、知軍國重事、同知政事(同知軍國政事)、同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平章、勾當(dāng)中書事。

我知道,花樣有點忒多了,請大家見諒。但這個花樣是唐朝歷代皇帝玩的,主要責(zé)任在他們,不在我。

其中,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最為普遍。前一個名號,在唐朝用了1,有此名號的唐朝宰相有128人;后一個名號,在唐朝用了226年,有此名號的唐朝宰相多達310人。

所以,李林甫此時擔(dān)任的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是大權(quán)在握的真丞相;張九齡此時“罷知政事”,去掉了真丞相的后綴,所以他擔(dān)任的右丞相就只是名義上的丞相了,是“尚書右仆射”,是假丞相。

尚書右仆射,就只能管管尚書省的事兒了,其余中書省、門下省的事兒管不著了,國家大事就更管不著了。

一個是剛失權(quán)柄的假丞相,一個是大權(quán)在握的真丞相,所以,張九齡就有求李林甫放一馬的心跡了。

然而,個人認為,張九齡之所以怕李林甫,倒還真不是因為后者權(quán)力有多大,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于:張九齡深知李林甫是沒有底線的小人,自己則是有底線的'君子,真要面對面地干起來,自己不是對手。

對于李林甫的小人行徑,《新唐書·李林甫傳》說:“九齡繇文學(xué)進,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齡,陰害之?!薄杜f唐書·李林甫傳》說:“林甫面柔而有狡計,能伺侯人主意”,“猜忌陰中人,不見于詞色,朝廷受主恩顧,不由其門,則構(gòu)成其罪;與之善者,雖廝養(yǎng)下士,盡至榮寵?!?/p>

所以,對于自古以來就有的“君子不與小人斗”格言,我們要理解其真正的含義:那不只是對小人的蔑視,更多的,是對君子的愛惜。

面對李林甫這樣極品的小人,“守正持重”的張九齡豈是對手?所以,張九齡怕了。

結(jié)果當(dāng)然在意料之中,李林甫仍然沒有放過他。李林甫借著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引起李隆基暴怒的契機,指出周子諒為張九齡所薦舉,于是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從京城貶至荊州,由“從二品”直降“從三品”。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五月八日,聞貶命即馳驛上任的張九齡,抵達荊州,當(dāng)上了比今天荊州市市長猛得多的“荊州省省長”?;蛘撸覀兘兴扒G州大區(qū)行政長官”,也可以。

他在荊州任上,一共呆了三年。在此期間,他和孟浩然、王維等今天我們?nèi)缋坠喽拇笤娙藗円黄穑紊酵嫠?,彼此唱和,留下了一段詩壇佳話?/p>

其中,孟浩然留下一首《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顯示:張九齡還和孟浩然一起,乘船暢游長江,到過筆者的家鄉(xiāng)——今天的荊州市松滋縣。

原來,筆者家鄉(xiāng)的秀麗山水,還有幸陪伴著張九齡,渡過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宦海時光。直到今日,走筆所及,筆者和家鄉(xiāng)仍然倍感榮寵。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天,張九齡請求回韶州拜祭先人陵墓,因病在家鄉(xiāng)去世,終年63歲。

其實,李隆基對于張九齡,一直是真心喜歡的,是后者的鐵桿粉絲。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李隆基對張九齡的喜歡,甚至可以說是仰慕。李隆基說:“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請大家注意“師之”二字。在張九齡面前,李隆基的姿態(tài)還是擺得蠻低的,有點兒小學(xué)生的意思。而且,李隆基還送給張九齡一個美稱——“文場元帥”。

要知道,唐朝武職中,最高軍職為十六衛(wèi)的大將軍,比如“右衛(wèi)大將軍”“左驍衛(wèi)大將軍”等等。唐朝的“元帥”,一般情況下,有兩條規(guī)則:一是非戰(zhàn)時不設(shè)“元帥”,二是非皇族不任“元帥”。張九齡一介文人,李隆基竟然以“元帥”這樣的崇高武職來稱贊他,這是只有張九齡的鐵桿粉絲才能有的行為。

可惜的是,李隆基雖然是張九齡的鐵粉,卻并不是他的腦殘粉。因為此時的李隆基,已經(jīng)登基多年,“開元盛世”的事實說明他已是“偉光正”的代表。這樣一來,他就由自信而自負,由自負而自驕。更何況人家貴為皇帝,大權(quán)在握呢。

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李隆基很不喜歡張九齡對于原則和底線的堅持。

李隆基要提拔李林甫當(dāng)宰相,張九齡不同意;李隆基要提拔牛仙客當(dāng)宰相,張九齡不同意;李隆基要廢掉皇太子李瑛,同時找另外兩個皇子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的霉氣,張九齡不同意。

顯然,張九齡不同意的,都是當(dāng)時的大事。而他所依據(jù)的,都是他認為應(yīng)該堅持的原則和底線。

果然,在其中一次爭執(zhí)時,“帝變色曰:‘事總由卿?’”——翻譯一下:“李隆基臉色大變地說:‘全部都由你說了算?’”

于是,兩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可是,在沒有了張九齡的日子里,李隆基卻又抑制不住對他的思念,總是想起他來:

《舊唐書·張九齡傳》里有證據(jù):后宰執(zhí)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每當(dāng)宰相們推薦朝中公卿人選時,李隆基必定要問一句話:“這人的風(fēng)度,能和張九齡一樣嗎?”

原來,張九齡就是李隆基心目中的“公卿樣板”。

就這樣平時想想也就罷了,李隆基偏偏還在公元756年,在張九齡罷相、離世16年之后,在自己逃難到成都時,再一次地、深深地想起了張九齡。

“為什么總在,那些飄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那還是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張九齡罷相的日子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的時候:

當(dāng)時,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向中書令張九齡報告,他手下有一員蕃將在討伐契丹時失利,違犯軍法,已將其執(zhí)送京師,請朝廷將其斬首,以正朝典。張九齡立馬表示同意。

張九齡同意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這個蕃將犯了軍法,還因為此人他早就認識。幾年前,在這個蕃將入京匯報工作時,張九齡就見過此人。當(dāng)時,他就神奇地對其有個判斷:“亂幽州者,必此胡也?!?/p>

現(xiàn)在,正好此人犯了軍法,送上門來。張九齡決定借此機會,殺了他,永絕后患。

可是,中書令張九齡同意了,皇帝李隆基卻不同意。為了顯示自己的皇恩浩蕩,他下令將這個蕃將放了。而張九齡也在此事之后不久,就被免掉了職務(wù),從此在政壇上消逝,他再也沒有機會改變李隆基的決定了。

整整20年之后,當(dāng)李隆基躲在成都一隅之地,為自己當(dāng)初那個決定后悔得牙疼時,他淚流滿面地、深深地,想起了張九齡。

《唐語林》記錄說:唐玄宗倉皇幸蜀之時,曾對高力士說:“吾取張九齡之言,不至于此。”既而取長笛吹自制曲,曲成復(fù)流涕,詔樂工錄其譜。至成都,乃進譜而請名……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九齡,可號為謫仙怨。”

李隆基“因思九齡”,也部分意識到自己當(dāng)年對他的貶謫是不公平的,于是在那個兵兇戰(zhàn)危之際,仍然從成都派出中使,前往張九齡的家鄉(xiāng)韶州曲江(廣東韶關(guān)),專程去祭奠這位已經(jīng)去世多年的前宰相。

只為了他20年前的神奇和英明。

因為,張九齡當(dāng)年執(zhí)意要殺掉的那個蕃將,名字叫——安祿山。

清人趙翼評價說:“是曲江生平,此一事最關(guān)國家之大?!贝司渲械摹扒?,就是指張九齡。

事實上,張九齡罷相,絕對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事件。這個觀點,從唐朝的有識之士,到今天的歷史學(xué)家,史不絕書,觀點一致。

唐憲宗時的宰相崔群,好象是第一個提出這個看法的:“世謂祿山反為治亂分時,臣謂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p>

歐陽修、宋祁等人在編撰《新唐書》時,也持同樣看法:“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祿養(yǎng)恩矣?!?/p>

猛人司馬光也這樣認為。他在《資治通鑒》中說:“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fù)直言。”

大文豪蘇東坡,也是這個看法。他在《經(jīng)進東坡文集》中寫道:“唐開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者,惟張九齡一人。九齡既已忤旨罷相,明皇不聞其過,以致祿山之亂。治亂之機,豈不謹(jǐn)哉!”

所以,在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十四日,在長安城大明宮的朝堂上,李隆基當(dāng)時所送走的,并不僅僅只是張九齡一個人的背影而已;被李隆基一起送走的,還有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盛唐的背影。

只是,當(dāng)時的李隆基,甚至也包括當(dāng)時的張九齡,并沒有意識到而已。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三

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讀一些名著,多讀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好書,而遠離那些對我們沒有幫助,嘩眾取寵的閑書。這樣,我們會更加進步,會離“超級五班”的目標(biāo)更近一些!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四

書中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迷案,經(jīng)過抽絲剝繭般邏輯推理后,撥開重重迷霧,才能找到答案,耐看。讀的過程中需不停地翻看前面的細枝末節(jié),跟隨狄仁杰的思路發(fā)現(xiàn)線索,有收獲后心里陣陣竊喜。但是在為狄仁杰的智慧叫好的同時,也看到故事里人性的自私、貪婪、殘忍、陰險、狡詐,常常令人不寒而栗。每篇故事看完,都會心情沉重好一會兒。犯罪者或為財或為色,費心勞神布下的迷局總有昭然于天下之時。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但如何用居中守正的方式實現(xiàn)漂亮、瀟灑的人生,才是人須堅持一生去追求的。

大唐名相讀后感800字左右實用篇十五

或許是兩位名相的復(fù)合體,宋璟加張說。

他既有宋璟的剛正不阿,又有張說的才華橫溢和人文情懷。

在一起特殊案件上,張九齡的人文情懷展示得淋漓盡致。

開元十九年,嶲州(總部在今天的西昌)都督張審素被人舉報,罪名是貪贓枉法。

監(jiān)察御史楊汪受李隆基委派前去調(diào)查,沒想到這次調(diào)查居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楊汪一出現(xiàn),便被張審素的部下總管董元禮率領(lǐng)七百士兵團團圍住,并且當(dāng)著楊汪的面,董元禮格殺了舉報者。

董元禮對楊汪說:“在奏疏上給張審素美言你就可以活,不然就得死!”

楊汪被嚇住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就在這時,楊汪的救兵到了,激戰(zhàn)之后,董元禮等人被格殺。

楊汪便上了一道奏疏:張審素謀反。

不久,張審素被斬首,全家被罰沒,兩個幼小的兒子也被發(fā)配嶺南,仇恨的種子也在兩個孩子心中發(fā)芽。

公平地說,楊汪在這次事件中做得有些過分,張審素的部下逼迫他,但并不意味著張審素背后指使,即使指使,也未必是存心謀反。楊汪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張審素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這就是簡單思維了。

這個簡單思維葬送了張審素,也葬送了他自己。

開元二十三年,張審素的兩個兒子張瑝、張琇從嶺南逃回,進入洛陽,開始了復(fù)仇之旅。

三月十一日,兩人在洛陽與楊汪仇人相見,將之格殺。

殺死楊汪之后,張瑝、張琇把一份奏疏系在一把斧頭上,留在現(xiàn)場,在奏疏上詳細申訴父親張審素的冤情。

他們不僅要為父復(fù)仇,還要為父申冤,盡管這樣會直接暴露他們的身份。

殺完楊汪,哥倆還有下一步計劃,準(zhǔn)備去長江以南找當(dāng)年楊汪的幫兇報仇。走到半路,哥倆被抓獲了,他們的申冤奏疏暴露了他們的身份。

張瑝、張琇落網(wǎng)之后,頓時引起了轟動,輿論居然是一邊倒:

他們的父親冤死,這兩個孩子年紀(jì)輕輕就能舍身為父報仇,應(yīng)該寬恕。

案件報到三位宰相那里,三位宰相發(fā)生了分歧:張九齡同情張氏兄弟,肯定他們的忠孝,打算把他們救下來,裴耀卿和李林甫卻不同意,他們認為這樣會破壞法律。

法大,還是情大,皮球踢到了李隆基那里。

李隆基站到了裴耀卿和李林甫一邊,身為皇帝,他得維護法律尊嚴(yán),如果連他都不維護了,法律的尊嚴(yán)誰來維護。

李隆基對張九齡說:“孝子心情可以理解,為了復(fù)仇不顧自己的生死。然而畢竟他們殺了人,如果赦免,就會起到很壞的效果?!?/p>

最終,張瑝、張琇被判亂棒打死。

在張瑝、張琇的身后,奇特的場景出現(xiàn)了:

百姓紛紛為他們撰寫悼念文章,并且貼遍了大街小巷。他們湊錢把張氏兄弟入殮,下葬于洛陽北邙山上。為了防止楊汪的家人挖掘,他們甚至在一個地方連造了數(shù)個疑冢,讓張氏兄弟享受了曹操的待遇。

張氏兄弟殺人案就此畫上句號,張九齡的人文情懷也在這個過程中有所展現(xiàn)。在他的心中,倫理道德占據(jù)上風(fēng),孝占極大位置,甚至為了孝,他贊成血親復(fù)仇。

贊成血親復(fù)仇的不只張九齡一個,杜甫也是其中的一個。

因為他的家族就有血親復(fù)仇的案例。

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高官,由于杜審言恃才傲物,便被排擠到江西吉安出任司戶參軍。

在司戶參軍任上杜審言依然不消停,同事關(guān)系一塌糊涂,司馬周季重和司戶郭若訥索性捏造了一個罪名安在他的頭上,這樣他就被打入大牢,不日將被處斬。

在杜審言被打入大牢后不久,杜審言的次子杜并來了,這一年杜并剛剛十三歲。

杜并名義上是替父親求情,實際另有打算。當(dāng)周季重還在漫不經(jīng)心地應(yīng)付杜并時,杜并迅速抽出了藏在袖中的利刃,對著周季重連捅數(shù)刀,周季重當(dāng)場倒在血泊之中。為父報仇的杜并當(dāng)然也沒有好結(jié)局,他被周季重的隨從當(dāng)場打死,結(jié)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

彌留之際,周季重說了一句話:“早知道杜審言有這樣的孝子,我怎么也不會去惹杜審言了!”

后來,杜甫長大成人,他不以這件事為恥,反而以他是杜并的侄子為榮。

在這一點上,張九齡和杜甫不謀而合。

或許,因為他們都是詩人,骨子里有一種別人無法理解的情懷。

作為一代名相,張九齡不僅是文學(xué)大家,而且風(fēng)度翩翩,而且品格高尚,更讓人信服的是,他居然具有預(yù)見未來的第三只眼。

他一眼看透了安祿山。

安祿山,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柳城的胡人,本不姓安,而姓康。

安祿山的母親阿史德是一名巫師,居住在東突厥汗國,與丈夫結(jié)婚幾年還沒有孩子,便前往軋犖山進行祈禱。

軋犖山是突厥的神山,傳說是斗戰(zhàn)神的化身,安祿山的母親到那里祈禱,便是希望得到神的保佑。

可能是得到了神的保佑,不久,安祿山的母親懷孕了,大約十個月后,安祿山出生了。

安祿山出生時,靈異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

有一道光沖出他所在的帳篷,直刺蒼穹,野獸頓時跟著號叫,似乎在迎接一個新狼王的誕生。擅長望氣的人看到這一幕后,不禁感嘆,這是祥瑞,這個帳篷將出貴人。

靈異現(xiàn)象之后,危機隨之來臨。

得到消息的范陽節(jié)度使張仁愿來了,他是來斬草除根的,然而任憑張仁愿把帳篷里里外外搜了個遍,還是沒有找到安祿山,張仁愿只能作罷。

經(jīng)歷了這一場虛驚,安祿山的母親認定這不是一個普通嬰兒,于是便給安祿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軋犖山(斗戰(zhàn)神化身)。

從此,你就叫康軋犖山,你就是戰(zhàn)神的化身。

以上是關(guān)于安祿山出生前后的記載,有點神乎其神,按照我的推測,其中演繹的成分多了一些,我權(quán)且一寫,你權(quán)且一看。

盡管安祿山一出生便與眾不同,但他的童年還是很苦的。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不久,安祿山便跟隨母親改嫁到突厥人安延偃家。

時間走到開元初年,安延偃所在的突厥部落也破落了,沒有辦法便前去投奔唐朝。投奔路上,遇到了唐朝將軍安道買的兒子,因為這個緣故,安延偃一家便住進了安道買家。

由于安延偃和安道買都姓安,便讓兩家的子弟互認為兄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康軋犖山改姓為安,并更名為祿山,安祿山由此而來。

漸漸地,安祿山長大了,并找到了一份職業(yè):互市牙郎。

安祿山所在的地區(qū),多民族聚集,多民族間貿(mào)易往來非常頻繁,不過在貿(mào)易往來之中,一個難題很難解決:彼此間語言不通。

安祿山出現(xiàn)后,所有難題迎刃而解,因為他是復(fù)合型人才,他懂六種番語,放在現(xiàn)在,相當(dāng)于六門外語??恐Z言的優(yōu)勢,再加上他足智多謀、善解人意,他的互市牙郎當(dāng)?shù)眠€不錯,日子過得相當(dāng)滋潤。

然而滋潤的日子沒過幾年,安祿山栽了。

栽在一只羊身上。

安祿山一時性起,偷了一只羊,結(jié)果被人發(fā)現(xiàn)報了官,這下問題嚴(yán)重了。

此時管轄安祿山所在地區(qū)的是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張守珪嚴(yán)格執(zhí)法,準(zhǔn)備將安祿山殺雞儆猴,一刀兩斷。

如果這一刀砍下去,或許就沒有后面的“安史之亂”了。

明晃晃的大刀片已經(jīng)舉了起來,留給安祿山的時間數(shù)以秒計。

這時安祿山大呼一聲:“大人難道不想消滅奚和契丹嗎?那么又為什么要殺我這樣的壯士呢?”

不知是模仿還是巧合,安祿山這聲大呼的背景以及語法結(jié)構(gòu),跟歷史上的兩位名人如出一轍,一位是韓信,一位是唐朝名將李靖。

韓信臨近被斬,大喊一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后來成為漢朝開國名將;。

李靖臨近被斬,大喊一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后來成為有唐一代名將。

那么安祿山這一聲大喊呢?

這一聲大喊引起了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的注意。

張守珪聞言,仔細端量了一下安祿山,他發(fā)現(xiàn)此人身材魁梧,皮膚白皙,相貌不凡,而且又是胡人,懂得六門外語,或許真是個人才。

不妨把這個人才留下吧。

這一留,便留出了千古禍害。

在這之后,安祿山就與自己發(fā)小史思明一起,成為張守珪手下的捉生將(類似于偵察排排長)。

史思明,名字聽起來像漢人,實際也不是漢人,而是突厥人的后代。

史思明原名史窣干,“思明”是他發(fā)達以后,皇帝李隆基賜的名。

相比于安祿山的相貌不凡,史思明就沒臉見人了。

他骨瘦如柴,雞胸,駝背,眼睛突出,鼻子歪斜,頭發(fā)稀少,明白人知道這是孩子長得難看,不明白的還以為是史前人類,或者是濃縮版的阿凡達人。

然而,名人馬云有一句名言:男人的智商與相貌,往往成反比。這句話適用于馬云,同樣適用于史思明。

長相歪瓜裂棗的史思明,智商超出常人數(shù)倍。

史思明之所以是安祿山的發(fā)小,因為兩人從小是鄰居,巧合的是,史思明比安祿山早出生一天。

長大后,兩個掌握六門外語的發(fā)小便當(dāng)上了互市牙郎,憑借著自己的語言優(yōu)勢混口飯吃。

然而,好景都不長,安祿山因為偷羊栽了一個跟頭,史思明則因為欠政府的錢不還被迫遠走他鄉(xiāng),流落到奚部落。

沒想到,一進入奚部落,史思明就被巡邏的騎兵當(dāng)作奸細抓住了,按照規(guī)矩,殺無赦。

高智商的史思明馬上開動自己的大腦,瞎話張嘴就來:“我是大唐使臣(有長你那樣的使臣嗎?),如果大唐聽說你們殺了大唐使臣,對你們國家沒好處,不如帶我去見你們大王,如果你們大王留下我,自然就少不了你們的功勞?!?/p>

巡邏的騎兵智商也不高,一下子就被史思明給忽悠住了,便領(lǐng)著史思明來見奚王。

見到奚王,史思明依然擺著“唐朝使節(jié)”的譜,故意不拜,嘴中振振有詞:“天子使節(jié)見到小國國君不必參拜,這是禮數(shù)規(guī)定的?!?/p>

奚王頓時大怒,然而轉(zhuǎn)念一想,禮儀中確實有這樣的規(guī)定。

再看史思明,奚王有點懷疑自己的眼睛,唐朝沒人了?派這么一個歪瓜裂棗的家伙。

再轉(zhuǎn)念一想,或許唐朝天子不以貌取人,眼前這人沒準(zhǔn)還真是使節(jié),那可得罪不起。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就當(dāng)他是唐朝使節(jié)吧。

這樣,欠款不還的史思明便被當(dāng)成了唐朝使節(jié),在奚部落結(jié)結(jié)實實過了一把使節(jié)癮。

臨近告別,奚王準(zhǔn)備派一百人跟隨史思明前往唐朝朝見。史思明馬上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一個機會,他要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賺一個向政府表功的投名狀。

史思明知道,奚部落里有一個能人正擔(dān)任瑣高(奚部落的高級官員),此人非常有名,唐朝很多官員知道他的名字,如果把此人詐進陷阱,就將是自己的投名狀。

史思明便對奚王說:“跟隨我入朝的人雖多,但沒有一個配朝見天子的,唯有瑣高,可以與我一同前往。”

奚王哪里知道史思明的算盤,一揮手,瑣高就加入了奚部落使節(jié)團。

使節(jié)團一行三百多人,來到了平盧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臨近進城,史思明說,你們先等候一下,容我進去通報。

進城之后,史思明便對平盧守將說:“這次奚部落來了好幾百人,名義是入朝進見,實際是想偷襲平盧城,請大人提前作好準(zhǔn)備?!?/p>

一眨眼的工夫,史思明就把三百多人的使節(jié)團給賣了。

接下來就是鴻門宴的俗套了,奚部落三百余人遭遇伏擊,除名聲在外的瑣高外,其余人等有來無回,他們?nèi)汲闪耸匪济鞯耐睹麪睢?/p>

經(jīng)此一戰(zhàn),史思明今非昔比,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接到匯報,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家伙產(chǎn)生了興趣,一高興,便把史思明收入帳下,與安祿山一起出任捉生將。

至此,“安史之亂”的兩大主角閃亮登場,他們的伯樂都是張守珪。

事實證明,張守珪的眼光很準(zhǔn),他所提拔的史思明和安祿山都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尤其是安祿山。

安祿山不僅精通六門外語,而且對轄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非常熟悉,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他創(chuàng)造了以五名騎兵生擒契丹數(shù)十人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之后,張守珪有意給安祿山創(chuàng)造機會,又給他增加了一部分兵力,結(jié)果安祿山再接再厲,戰(zhàn)果不斷。

憑借戰(zhàn)功,安祿山被擢升為偏將,而安祿山與張守珪的關(guān)系也越走越近。

安祿山是一個有心計的人,他知道張守珪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因此他處處賠小心,以博取張守珪的信任。

安祿山知道張守珪嫌自己胖,于是他便控制自己的食量,在張守珪的手下,他從來沒吃飽過,不是飯不夠吃,而是有飯不敢吃,怕胖!

在安祿山的苦心經(jīng)營下,安祿山和張守珪的關(guān)系更進一層,兩人到了可以一起洗腳的地步。

安祿山給張守珪洗。

安祿山第一次給張守珪洗腳,便對著張守珪腳下的痦子發(fā)愣,張守珪一看,胡人果然沒見過世面,連痦子都不認識。

張守珪說:“這是痦子,據(jù)說長痦子的人都有富貴命?!?/p>

安祿山嘿嘿一樂:“大人說的是真的嗎?末將腳底全是!”

要了老命了。

就這樣,安祿山和張守珪的關(guān)系越走越近,最后一步到位,兩人升級為父子關(guān)系:安祿山認張守珪為干爹。

有了這層父子關(guān)系,安祿山的仕途就被裝上了螺旋槳,一路直升,從偏將一直升遷到平盧兵馬使、幽州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使副手)。

開元二十二年(一說開元二十四年),一直順風(fēng)順?biāo)陌驳撋接龅搅艘坏郎揽病?/p>

這一年,安祿山奉張守珪命令出擊奚部落和契丹部落,本想借此建立戰(zhàn)功,沒想到卻因為輕敵冒進,遭到一場慘敗。

安祿山得對這場慘敗負責(zé),按律當(dāng)斬。

安祿山到了生死關(guān)頭,張守珪坐立不安。

按照軍法,安祿山必死無疑,然而張守珪舍不得,因為他知道安祿山的能力,這么有能力的一員大將就這么殺了,太可惜了。

張守珪不甘心,他想作最后的努力。

張守珪命人將安祿山押解長安,安祿山是死是活,由李隆基親自決定。

這次押解是張守珪使出的勝負手,同時也增加了安祿山的活命概率。如果繼續(xù)留在幽州,安祿山必死無疑,而到了長安,安祿山是生是死各有一半的可能,活命概率達到了百分之五十。

一度,張守珪失算了,因為安祿山面對的宰相是張九齡。

這是安祿山與張九齡的第一次面對面,也是兩人人生中的唯一一次。這次面對面,讓張九齡一眼看透了安祿山。

張九齡在處理意見欄上寫上了自己的處理意見:殺!

張九齡隨后寫道:

“昔日,田穰苴誅殺莊賈,孫武斬宮嬪,都是為了保證軍令暢通,如果要保證張守珪軍令暢通,安祿山就不能免死?!?/p>

遺憾的是,張九齡的真知灼見并沒有得到李隆基的認可。

一直以來,李隆基在張守珪的奏章里屢屢看到安祿山的戰(zhàn)功,在他眼中,這是一個有才干的將領(lǐng),僅僅因為一次戰(zhàn)敗就處死,他舍不得。

李隆基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免死,但免除官位,以白丁身份代理現(xiàn)有職務(wù)。

說白了,給安祿山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

這下,張九齡不干了,他爭執(zhí)道:“安祿山違反軍令導(dǎo)致軍隊覆沒,按照軍法不可不誅。況且臣觀察他的容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后患!”

張九齡說完這話,李隆基便到了一個生死攸關(guān)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就看他能不能抓住。

遺憾的是,李隆基沒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便在他手邊溜走,這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李隆基回應(yīng)說:“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p>

李隆基的意思是說,你張九齡不要拿“王夷甫識石勒”說事,那會枉害忠良。

“王夷甫識石勒”說的是慧眼識珠的故事。

王夷甫(王衍)是西晉的宰相,在石勒還是少年的時候,兩人曾有一次偶遇,王夷甫一看石勒的面相便大吃一驚:將來亂天下者,必是此人!

為了將禍患消滅在萌芽之中,王夷甫派人去抓石勒,然而沒能抓到,石勒已經(jīng)消失得無影無蹤。

后來,石勒果然造反,建立了“后趙”國,大規(guī)模入侵中原,導(dǎo)致西晉亡國。值得一提的是,“慧眼識珠”的王夷甫也落入了石勒的手中,此時他不再宣稱“石勒將亂天下”,而是反過頭來向石勒獻媚,勸他早日稱帝。石勒對這個以清談聞名的高官并不感冒,他把王夷甫關(guān)到一個石屋里,打心眼里煩這個人。

半夜,石屋被人推倒,那個有著驚人遠見的王夷甫便無聲無息地從世間消失了。

由王夷甫延伸一下,其實在王夷甫慧眼識石勒之前,他也曾被人“慧眼識珠”,這個人就是三國后期的名將羊祜。

年輕時的王夷甫非常健談,尋常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因為很多人高看他一眼,認為他的將來不可限量,然而名將羊祜卻搖搖頭:“將來誤天下的必是此人!”

后來的事實不幸被羊祜言重,侃侃而談、登上高位的王夷甫成天以清談為榮,于國無益,最終導(dǎo)致了西晉的亡國。當(dāng)然西晉亡國的原因有很多,不能把責(zé)任都推到王夷甫身上,但他身為宰相,成天清談,誤國不淺。

回過頭再來說張九齡這次慧眼識珠,他跟王夷甫、羊祜一樣,都有著精準(zhǔn)的預(yù)言,并且因為他們的預(yù)言被后世推崇不已。

在我看來,相面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對一個人的綜合判斷。

羊祜、王夷甫、張九齡能斷定對方將來“誤天下”“亂天下”,或許是因為他們本身了解對方的能力,又從面相上看出了對方的性格,進而得出了神乎其神的判斷。

也就是說,張九齡了解安祿山的能力,同時從面相上看出了安祿山的性格以及若隱若現(xiàn)的野心,因此得出“此人將亂天下”的結(jié)論。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