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01-07 08:25:42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對于雕塑臨摹心得體會報告一
公園通過對整個公園的合理規(guī)劃,整體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并綜合運用造景元素以獲得雕塑所處環(huán)境的意境美,追求雕塑與園林的相互依托與融合。每件雕塑并不是獨立存在,它們彼此呼應構成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畫面,使游賞者在園中可游、可觀、可思、可品,觸景生情,達到一種美的享受。
雕塑被譽為“凝固之舞蹈”,廣州雕塑公園不僅宣揚廣州文化藝術,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告訴人們,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以廣州為代表的中國嶺南文化這條支流源遠流長、川流不息。廣州雕塑公園具有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
它是一部“綠色的史書”,濃縮了廣州市20xx多年的文化與輝煌。文化品味高,寓知識于娛樂休閑之中,融藝術與歷史、雕塑與園林于一體。廣州雕塑公園強調文化型主題公園的個性,繼承和運用中外造園藝術手法,因地制宜,保持原有的山林植被,把雕塑、園林、建筑等各種造景要素有機地結合,通過園林山水景物豐富園區(qū)的景觀,創(chuàng)造出抒情寫意的園林空間。
————古城輝煌
作品是時任廣州美術學院現副院長黎明等新的一代雕塑家于1996年創(chuàng)作的,它反映了秦統(tǒng)一嶺南,廣州建城時之盛世,再現各族人們共同開發(fā)、建設嶺南,促進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形式和發(fā)展情景。古城上四武士肩負金印,象征當時的威嚴封建統(tǒng)治政治。
城門洞四組雕塑分別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漁業(yè),象征著當時的經濟繁榮。古城廣場四周的二十件雕塑均以出土文物造型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象征當時的嶺南文化與軍事。
————南州風采
南州風采(百米浮雕)位于云液湖東面湖邊,長一百米,它反映秦漢以來,廣州作為我國海上貿易的最早口岸,與東南亞、中東各國廣泛、頻繁的貿易聯系。以廣州為起點,形成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與友好交往。整幅浮雕體現了嶺南地區(qū)兩千多年經濟文明發(fā)展史的整個過程。
————雕塑展覽館
雕塑展覽館:位于風景秀麗的云液湖畔,館內陳列著雕塑家的作品及其藝術精品,它是藝術界人士進行藝術展覽、學術交流、聚會的場所。展館內不定期地展出廣州雕塑界人士的優(yōu)秀作品和廣州美術院、廣州雕塑院師生的作品以及書畫家的優(yōu)秀書畫作品。
展品從不同角度通過藝術造型反映我們生活的人物型像。雕塑館門外的浮雕,主要反映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歷史,再一次展現偉大的民族精神。
————大草坪
雕塑公園內有近萬平方米的大草坪,草坪大而有起伏,綠綠的草平整又軟,草坪上繁花似錦,呈現給人們一片情趣盎然、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在這里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很是愜意。 20xx年的情人節(jié),大草坪上用9999朵橙紅色郁金香砌成的“i love you”字樣,讓不少游客流連忘返。
————廣州風情街
“廣州風情”街是一組雕塑作品,是廣東民間藝術家萬兆泉先生的力作。作品把民間藝術和雕塑藝術融化為一體,是十九世紀初期南粵羊城荔灣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寫照。
作品“戲無益”、“勤用功”、“扇中情”、“箍盆”、“甩背帶”、“吮田螺”、“量衣”、“書在肚里”、“荔枝”、“一家之主”、“今年水仙開得好”、“雞公欖”、“近鄰”、“后生可畏”、“曬臘肉”、“心中有數”、“將軍”、“后生可畏”、“知音”等,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西關人昔日的風情習俗。
————華夏柱
華夏柱位于雕塑公園正門旁,作品創(chuàng)作于1996年,設計者是唐大禧,五根花崗巖巨柱上鐫刻的文字符號和圖案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
右邊一塊重五十噸的花崗巖巨石上刻著“廣州雕塑公園”字樣,連同五根巨柱在寬闊的廣場背景和花草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恢宏壯觀的圖畫,寓意華夏莊嚴雄偉,堅不可摧,中華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子子孫孫永保享用。
————雕塑廣場
雕塑廣場是一個半月彎形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多座形神具備、生動活潑的雕塑,包括《珠江岸邊》、《歐陽?!?、《海天》、《自我完善》、《崛起》、《吹風》、《艱苦歲月》、《燭光》、《香蕉女》、《挑戰(zhàn)》、《民族魂》、《解放廣州紀念像》等,每幅作品都有著其深刻的含義。
————森林區(qū)
森林區(qū)位于雕塑公園的南面,雕塑公園因地制宜,在保持原有的山林植被基礎上,把雕塑、園林、建筑等各種造景要素有機地結合,通過園林山水景物豐富園區(qū)的景觀,創(chuàng)造出抒情寫意的園林空間。公園森林區(qū)的山坡上有一片針葉松林,這些松樹是50年代用飛機播種的,它們是廣州地區(qū)僅剩下唯一的一片針葉生態(tài)松林。
對于雕塑臨摹心得體會報告二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很多從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土藝術家在海外獲得發(fā)展機會,并為當時的世界藝術圈所關注。這些成功藝術家的作品,多帶有東方的文化特質,或干脆挪用中國本土政治、文化資源進行重新包裝和創(chuàng)作?,F在看來,這種“突然”的成功,除了藝術家善于運用自身文化資源外,也不排除西方世界對較長時間相對封閉中國的好奇,以及部分藝術家為尋求外部世界認同感的急功近利。實際上,在西方現代藝術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的當代藝術,更強調藝術家自身的生活狀態(tài)及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而那種相對激進的現代藝術思潮,也被當下這種較為溫和與注重個人藝術體驗的形式所取代。
傳統(tǒng)文化資源,是一個對被歷史所淘瀝下來的物質及精神遺存的概稱。在筆者看來,歷史的面貌是如此具體,有時候又有些虛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斷斷續(xù)續(xù)、忽遠忽近的龐雜文化資源。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fā)展,這種文化資源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其本質上是一個多元和綜合的大系統(tǒng),所涵蓋的概念也是在不斷擴展與延伸著的。由此,我們應當關注其中能與當下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經驗發(fā)生某種聯系的文化因素,傳統(tǒng)的血液也因此得以延續(xù),文化的基因也借此獲得發(fā)展。就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我們關注的重心在于文化資源能夠作藝術形式的`視覺呈現。也就是說,我們所要轉化的不是簡單視覺意義上的符號轉換或技術傳承,而是要在當代藝術的方法論中重新分析、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精神特質、思想智慧,在多元與開放、宏觀與多維度的基礎上,于中西藝術發(fā)展比較過程中,將文化傳統(tǒng)資源創(chuàng)建性地移植轉換于當代藝術語境中,最終達到傳統(tǒng)資源被激活并得到有效轉化和利用的目的。
就當代藝術中的雕塑而言,是能夠承擔將傳統(tǒng)文化資源向當代藝術轉換的有效載體。對當代雕塑藝術體系的探索和文化轉換,以及建立東方文化語言體系的目標應是重道輕技的,還應形成對西方主流藝術有一個創(chuàng)建性回應,并同時確立我們自身文化立場判斷和價值趨向,在世界一體化和文化多元發(fā)展的格局中,建立自覺的本土意識,達到文化身份彰顯之目的。
關于傳統(tǒng)文化資源在雕塑創(chuàng)作轉化過程中的一些認識與感悟,筆者想從“本源”與“物我”兩個方面做一個切入。 所謂本源,實際上是要探討傳統(tǒng)文化資源所生成的文化根性。
既然要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遺產,以補當代雕塑藝術多方面智慧之所需,那么必將先考察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礎及生成平臺,也就是說,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脈的根本立場,從而明確中、西方文明的本質差異,由此探尋建構中國當代雕塑藝術體系的多種可能。
當我們翻閱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時,雖浩若煙海且支系龐雜,但卻不難發(fā)現, “天地人和” “天人合一”是中國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主流脈絡。究其源頭,便是講述天地萬物變換法則的智慧經典《易經》。《易經》實質就是 “易”的哲學。 “易”者,變化也, “易經 ”中所謂三易原則,也就是世界萬物和諧變化的哲學、變化的原理和不變的真理,其表現形式以及解讀路徑,集中體現“理、象、數”三個方面。綜觀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無一不淵源于此,并以此為基礎從各個方面開枝散葉,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平臺,并在不斷的民族大融合中和對外來文明的兼容并蓄中逐漸形成以 “儒、道、佛”三教會流的文化軸心,之后形成了由 “佛”所引發(fā)并受 “道”影響的中國“禪宗”思想,還有在二程理論基礎上建立的朱熹“理學”、王陽明 “心學”等眾多哲學理論,由它們建構起中國哲學精神的主體結構。
在這個主體結構中的哲學思想、文藝理論龐大而精深,其中任何的一枝一葉都是鮮活跳動的,都會是我們創(chuàng)作轉化過程中的源動力。我們需要浸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中,不斷獲取其蘊藏的精神能量和通達的世界觀,進而確立我們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線索脈絡與理論依據。
關于物我,探討的則是作為存在于天地中的物,與作為本體的我是一種內在的關聯。 中國人似乎從來就不認為有造物主的存在,物與我一開始就是彼此共存和相諧相通的,這就是所謂“天命”的源由吧。自然的秩序以及社會的結構一直是渾然一體的,于是無論上古“三易 ”及周代的學說,還是先秦的“五行”“陰陽”之道,無一不是將天地萬物搓揉成系、疏理成章、演數成象,遂成相生相克互為因果的“物”“我”邏輯。《尚書 ·洪范》篇所列“九疇”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澗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稼墻。 ”贊嘆古人所建立的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是何等智慧奇妙,其相生相克一概萬物。
我們應該可以清晰看到一個線索,即作為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客體的“物”,和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我”,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中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具體說來是共存相依,并不斷轉換角色的動態(tài)關系。所謂“物”,從來就不曾孤立存在于“我”之外,而是和“我”的心性乃至本體緊密相聯的一個整體,此所謂陰陽相濟、物我相存的材料觀。對材料的把握和語言拿捏,也是需要思想性的境界層面,王國維《人間詞話》“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佳句”說的就是此意。藝術創(chuàng)作主、客體即“物”與“我”之間相應關系也就有了更具性靈的表達,并充滿了活潑的終極關懷,以及物、我交融的開放性。也就有了“物我兩忘”“行云流水”精神境界。儒家有“格物致知”,佛學有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的說法,禪宗還有 “心物一如、渾然全體、本無內外之分”的理論,這些充滿智慧的東方話語,實為一種精辟的解說,似乎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建立起感知世界萬物、生命連通的具體方法,方法的有效建立自然也會成為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的基點之一。當代創(chuàng)作中,更多對“物”的認知與利用是需要智慧的變通與轉換的,傳統(tǒng)資源中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選擇余地與機會,是可以幫助我們從西方主流話語中脫穎而出的。
當代藝術語境中的雕塑創(chuàng)作,包含有較此前的藝術形式更寬泛的各種可能,但在內在的文化屬性上,卻并沒有形成彼此間的割裂,而是相反,當代藝術的文化屬性,要求其與傳統(tǒng)之間發(fā)生更本質的內在聯系。從表面上看,當下中國雕塑呈現出了跨界融合與多元交叉的大趨勢,這與當前的大藝術視野的發(fā)展是一致的,但需要警惕的是,不作思考的跟風和無自主性的文化立場,必將使自己陷入一種盲目的尷尬語境中。當前,中國當代藝術迎來了相對穩(wěn)定和良性運作的歷史時期,這與眾多有識之士也愈來愈重視自身文化血脈的傳承,以及有意在混雜的藝術圈中不斷明晰自身的東方身份有關。顯然,這 種屬于東方語言體系的雕塑形式,必理將會開啟一個更新和更寬廣的藝術世界。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小區(qū)規(guī)劃心得體會及收獲(大全8篇)
- 最新人才發(fā)展心得體會(大全8篇)
- 2023年太原房產心得體會及感悟(大全11篇)
- 最新喝茶跑步心得體會范本(優(yōu)質17篇)
- 數字城市心得體會及收獲(實用16篇)
- 觀看《風暴》心得體會范文(優(yōu)秀10篇)
- 最新五一心得體會及收獲(模板17篇)
- 最新對于莊子養(yǎng)生心得體會及感悟(優(yōu)質8篇)
- 最新詳細教育心得體會及感悟(通用20篇)
- 幼兒家教心得體會(優(yōu)秀14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購房公告格式范文范本(匯總18篇)
39下載數 372閱讀數
-
最新運動會心得體會500字大學精選(大全14篇)
17下載數 331閱讀數
-
2023年基坑監(jiān)測心得體會和方法(優(yōu)秀9篇)
34下載數 403閱讀數
-
合同查閱申請書(精選8篇)
50下載數 118閱讀數
-
記憶中的那盞燈作文(大全13篇)
43下載數 179閱讀數
-
2023年參觀贛州心得體會精選(實用8篇)
45下載數 105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