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01-08 14:05:55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jīng)驗總結。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于古代文字心得體會實用一
[關鍵詞]古代中國;思想家;師德
[中圖分類號]g49-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12)06-0074-05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形象的最好描述。作為教師,不僅應掌握知識,還要有“道德”?!皫煹隆笔菐熤疄閹煹幕舅刭|?!皫煛北玖x為“軍隊”,后演繹為“教師”,而表示“教師道德”之意義的“師德”一詞,乃為近代話語的產(chǎn)物。中國古代碩學鴻儒、思想巨擘們關于“師德”的一些真知灼見,將澤披后世,啟迪后學。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教師均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立人之本、為學之本。因而,許多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都以師為榮、以師為職志。
師者,治世之本、萬世之表。許慎指出,“師”本義為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師之言帥也”[1]?!皫煛币炅x是代表某種共通性理念、具有權威、能夠教導別人、且傳沿思想和觀念的人,這即是“教師”?!吨芏Y·師氏》云:“師氏,掌以媺詔王?!编嵭⒃唬骸案嫱跻陨频酪??!段耐跏雷印吩唬骸畮熞舱?,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師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詔告于王,庶王行其美道也。”按照《師氏》之記載,“師”以三德教國子,即:以至德為道本,以敏德為行本,以孝德知逆惡;同時又教以“三行”,即:以孝行親父母,以友行尊賢良,以順行事師長。[2]由此可知,“師”是“德”的培育者和“行”的倡導者,沒有“師”,統(tǒng)治者便不能“教之以事而諭諸德”,就不能有健康的道德品質的培育;反之,為“師”者,若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和個體修養(yǎng)價值的完善,便不能稱其為“師”。
孟子把教師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師凌駕于君之上:“是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教師有崇高的地位,從事教師職業(yè)是莫大的榮幸,因為“教天下英才”是“君子三樂”之一:“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荀子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地位,他將教師看作是“治之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在荀子看來,教師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亡:“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荀子·大略》)。正因為荀子的上述主張,“天地君親師”這一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號才得以確立。[3]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行為的楷模,更是“化民成俗”的端始。
師者,傳道授業(yè),故應立定師道、悉心為教。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嘟倘松湫g,要求學員應“志于彀”,即要專注于“射”這件事,唯全心全意地從事射術活動,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同理,教人者立定“教”這一過程、專注于“教”這一事業(yè),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積蓄力量,提升自我能力。荀子亦論曰:“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壹”,即“專一”,專心致志于“教”和“學”,教者與學者皆能“亟成”,有所成就。
“志”于教、“壹”教,即是“敬”重教育事業(yè)。朱熹曾指出,做事“敬”能實現(xiàn)功德圓滿:“敬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爾。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接事物,然后為敬。整齊收斂這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4]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論教育家之自覺時也深刻地指出,教育者敬重、專注教育事業(yè),是社會發(fā)展、國家進步的保障:“凡為教育家者,必終身以教育為職志,教育之外,無論何事均非所計;又須頭腦明凈,識見卓越,然后能負此重任?!逃抑傻逻_材,視今日之生徒即他日文明燦爛之花也。鄙人極愿我國之教育家養(yǎng)成此志,將來對于中國之前途固有莫大之希望,即對于自己一身亦有非常之愉快矣”。[5]“敬”是“隨事專一”、“不放縱”。以師為榮,自是教者的“志”。立定此志,無有不成。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張瑞濤,等:中國古代思想家?guī)煹掠^概覽二、身正為范,淳風化俗
教師是公平正義、規(guī)范價值的化身,承擔著淳風化俗的社會責任。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必當身正為范,由正己而正人。
師者,身正為范,正己以正人。孔子明確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身正方教導他人,否則,教人者無說服力,被教者自不會賓服。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正人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盡心上》),因此,“教者必以正”。若自己不能“正”,則應反躬自?。骸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反躬自省的過程即是彰顯自我主體性、開顯自我道德理性以及提升自我道德素養(yǎng)的過程。
關于如何“身正”,古代思想家多有論述。如孔子要人“剛正不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論語·公冶長》);要“誠實篤信”:“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言必信,行必果”;要“謙虛謹慎”:“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要“誨人不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等等。孟子要人“淡泊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老子引圣人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57章);漢代哲學家董仲舒亦指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224師者無欲方剛,剛正而不阿,自可導民于樸實、真誠。教師“身正為范”的終極意義在于培育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墨家學派代表墨翟曾說:“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染》)。荀子亦論曰:“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荀子·性惡》);“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漢代思想家韓嬰在《韓詩外傳》云:“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7];揚雄在《法言·學行》中亦云:“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8]169。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在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身正為范”,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誠如《論語·顏淵》所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p>
教師的教育活動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格,還要善于解答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疑問。那么,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當博覽群書、勤勉治學,并能實現(xiàn)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傳沿。
師者,授業(yè)解惑,故須勤勉治學??鬃诱J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亦有“困而學之者”,他自身則是“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論語·述而》);“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懊粢郧笾斌w現(xiàn)的是求真、求知的好學精神。
教師傳授學生知識,自身應該對所授知識有全面的理解,教師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身應是長流水、是源頭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一桶水,誠如孟子所言:“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流水唯有填滿了溝洼方繼續(xù)前流,君子志于師道且有所學,方有所成就、有所規(guī)模。荀子高度重視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修行,強調文化積累對人德性的改造,從而主張“積習”、“化性”:“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乎。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荀子·儒效》);“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教師善思明辨、勤勉問學,既是成己的必然要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又是正人的基本舉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人,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漢代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實知》亦論述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知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瞬庞懈呦拢镉蓪W,學之乃知,不問不識?!斓刂g,含血之類,無性知者?!瓕嵳呤ベt不能知性,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天下之世,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6]236。王充否認有所謂生而知之之人,凡有血脈的人類,沒有不學就能知道的事,亦沒有僅僅靠思考就能理解的問題,有知識有才能的士人,只有“學”才能成功,唯有“問”才會知道。王充在《論衡·別通》中還指出,師者應“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6]240,教師要做到博通古今,以海納百川之情懷,通貫諸家學說,以應對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知。
教師的勤勉治學是以熟讀精思為根基的。孔子曾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亦論曰:“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他在《學規(guī)類編》中亦指出:“讀便是學。……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6]313。熟讀而能精思,便可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并結合閱讀者自身的學識與修養(yǎng),實現(xiàn)閱讀文字意涵的重新詮釋。教師不是傳聲筒,亦不是書本知識的背誦者,而是知識的講解者和創(chuàng)作者。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提升自我身心修養(yǎng)和知識儲備的過程中,要對知識有清晰的、邏輯的分析和感悟,并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與思維傳授于受學者。從而,使師生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傳沿共同努力。
教師應以“教”促進自己的“學”,以“學”反思“教”中的問題,且善于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師生共同進步。
師者,授學他人,故應知難而進、知困而學?!抖Y記·學記》載:“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保?]教師的“教”是檢驗“學”之效果的最直接手段;“學”是實現(xiàn)“教”的合理性、準確性、思想性和時效性的基礎。學而憂則教,教而困則學,學以致用,教學合一。王充在《論衡·超奇》中言:“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6]243教師要教學生,自身應要先學習。教師學習的獨特性便是要將自己所學與學生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相對應,而且要與時代步伐相對應。教師的教不僅是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更是要使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新的問題。如果教師的學和教不能有效地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那就是鸚鵡學舌,是古舊知識的傳聲筒、代言人,而不是新知識的“創(chuàng)作者”,更不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良師。
教師與學生構成教學的主體,師生應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鬃釉v“三人行,必有吾師”(《論語·述而》)。唐代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环矫鏄耸境鼋處煹囊饬x和價值,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師無貴賤、無長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教育理念。在他看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6]277。師生雙方既有差異性——身份、年齡、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程度等有差異,同時又有共通性,皆體現(xiàn)出求學問道的意向性。正如朱熹在《小學輯說》中所言:“學之大小,故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6]306,二者是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教學活動主體。師生在和合共存的“教學”過程中,圍繞知識的積累、道德的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的訓練等方面互有啟發(fā),從而消弭了地位上的差異和年齡上的差異??鬃铀岢摹安粣u下問”(《論語·公治長》)之本質正是凸顯師生間平等的交流與謙誠的互相學習心態(tài),從而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五、兼容并蓄,慈愛弟子
教師教書不應以受教者身份和地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是應賦予受教者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于兼容并蓄中播揚知識,推進人類文明。同時,教師還應慈愛弟子,推崇人本教育。
師者以正人為職志,但必尊重教育對象,賦予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權利,體現(xiàn)出兼容并蓄的特性??鬃釉f“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其意是指教學不應該按照當時政治地位的劃分將學生也分為不同的等級和類別,“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區(qū)別”[10],主張所有人都應盡可能地擁有“平等”的受教權利。因此,在孔門弟子中,不僅有來自于華夏族的,而且還有來自于華夷族的,既有貴族出身的南宮敬叔、孟懿子等,也有貧賤之家出身的顏回、子路、子張等??鬃印坝薪虩o類”的教育口號已然成為現(xiàn)行的教育理念。老子也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的平等教育觀,而且他還主張教師要細致入微、洞察一切,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缺點,能夠包容學生:“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第27章)。師者對每個學生都要負責,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方能充分實現(xiàn)學生的獨特價值。[11]
教育是以知識傳授為基、以慈愛關懷為本的傳道過程?!墩撜Z·雍也》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即冉耕,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有癩疾,孔子探望他,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悲嘆。孔子最為器重的弟子顏淵死,“子哭之慟”,且有“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之悲嘆。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的關愛。老子則將“慈”視為“三寶”之一:“我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慈”即“慈愛”,人有慈,“慈故能勇”,在慈愛心和同情感的感召下,人勇于謙退,勇于防御,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慈愛成為人類友好相處的基本動力。[12]教師之愛是無私的奉獻,是學問傳授與道德教誨的有機統(tǒng)一。朱熹任教五十多年,對學生愛護有加。據(jù)他的學生黃幹記述,朱熹在教學中,每學生“意有未喻”時,皆“委曲告之,而未嘗倦”;每遇學生“問未切”,皆“反復戒之,而未嘗隱”;每看到學生勤奮好學,皆“喜見于言”;發(fā)現(xiàn)學生進步遲緩,又每每“憂形于色”;教育學生,往往“講論活典,商貫古今,率至夜半”。①朱熹晚年居建陽,創(chuàng)滄州精舍,和學生共食粗菜淡飯,“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辨,則脫然如沉病之去體。一日不講學,則惕然以為憂”[8]257。教師慈愛學生,學生方尊師而重道,這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孜孜以求的“親其師信其道”(《禮記·學記》)的理想境界。
因受教對象稟賦的差異,教師當善于因材施教而使學生獲得全面進步。此外,教育活動是“授人以漁”的啟發(fā)過程,“教”須使學生“學以自得”,以此實現(xiàn)師生間知識的薪火相傳。
人之稟賦有差異,對問題的體認有程度上的深淺差異和廣度上的寬窄差異,在對問題的領悟上亦有快與慢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同問題的講授和詮釋必須體現(xiàn)出全面性和多層次性,不能采用“一刀切”教學模式。而最好的教學模式便是啟發(fā)式思維,做到因材施教?!墩撜Z》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子路與冉有問孔子相同問題:“聽到的道理就要照著做嗎”,而孔子授二徒以不同的答案,其根據(jù)便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是從學生性格出發(fā)而推出不同答案。這樣的授課方式會促進不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墨翟亦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據(jù)載,他出游各諸侯國,其弟子魏越問:“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保ā赌印攩枴罚┱漳又摚褪侵螄氠槍ψ钪匾氖虑檫M行勸導,“擇務而從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受教對象有不同的問題,教學者只有對受學對象有清晰的認識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因材施教以“人人皆能”為基礎。教師的作用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正如孟子所言:“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下》)。教學者傳授給受學者特定的問題解決之道和思維方法之后,教師的傳道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則進入了自我反思、自我體悟的“學以自得”的過程。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生則運用潛在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學習、領悟知識,這就是“自得”。孟子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朱子對此有闡釋:“言君子務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13]“自得”是要學人于“潛心積慮、優(yōu)游厭飫”中自我悟道。陸九淵則明確以“自得”為其倡言心學的方法論原則,指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14]。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亦有論:“夫求以自得,而后可與之言圣人之道”。[15]中國古代思想家以“自得”為體認真理的正途,也以“自得”作為啟示門生的基本方法,強調的是靈性感悟、沉思體味?!皩W以自得”凸顯了人的內在主體性和能動性,因材施教正是對這一能力的重視和提升。
總之,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那里,為師者,應志于師道、以師為榮;須身正為范、醇風化俗;必勤勉治學、熟讀精思;當教學相長、不恥下問;能慈愛弟子、兼容并蓄;應因材施教、學以自得。探賾古人的師德思想,洞察前賢的師德風范,可為當代教師師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資源和人格榜樣。
注釋:
①參見黃幹的《勉齋集:卷三十六》(《四庫全書·集部》)。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3.
[2]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48.
[3]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9106.
[4]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晦翁學案[m]//沈善洪,吳光.黃宗羲全集:第四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76.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國教育之前途與教育家之自覺[m]//郝炳鍵.近代教育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7:7577.
[6]程舜英,曹劍英.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今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7]韓嬰.韓詩外傳集釋(卷五第十八章)[m].許維遹,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185186.
[8]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鄭玄,賈公彥.禮記正義[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52.
[1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170.
[11]于述勝.道家教育智慧的現(xiàn)代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22125.
[1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8:312.
[13]朱熹.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下)[m]//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292.
[14]陸九淵.語錄(上)[m]//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452.
[15]王守仁.別湛甘泉序[m]//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1.
關于古代文字心得體會實用二
知識目標
1、理解表達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鑒賞古代詩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古代詩歌的情感和審美情操。
理解表達技巧
cai課件
講練結合
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的“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的具體要求:
(一)、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是針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要求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三個方面進行鑒賞。
(二)、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是從作品形象入手,對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進行整體把握和評價。
概念: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xiàn)手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現(xiàn)手法:
(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2)在表現(xiàn)手法上: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相映等
3、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襯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4、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鑒賞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分析:詩句開門見山,直敘登上高臺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愴涼意境,這意境引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鑒賞示例:間接抒情(寓情與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分析: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鑒賞示例:間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fā)出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鑒賞示例:間接抒情(樂景寫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分析:以異鄉(xiāng)春色的美好,反襯自己思歸的傷感。)
鑒賞示例:間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過集中描寫梅花在風雨侵襲之中,仍能卓爾不群的風骨,表達了詞人不同流合污,雖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貴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現(xiàn)了詩人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分析:此詩描寫翠竹破石而出,經(jīng)受惡劣艱險而始終堅強不屈的形象,這正是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不茍流俗性格的生動寫照。)
寫作技巧:虛實結合;比喻、象征、夸張;烘托;用典;聯(lián)想和想象。
鑒賞示例表達技巧之虛實結合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前兩句實寫,后兩句虛寫)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分析:未及離別卻先虛寫,別后重逢的溫馨情景,難舍難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想象別后夢醒他鄉(xiāng)的凄涼之境。使人更覺離別的不忍和無奈。
鑒賞示例表達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張等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葉萌發(fā),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fā)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析:本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志。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寫人、寫自己。將物性與人格巧妙地融為一體,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以石灰為榜樣的高尚情操。)
鑒賞示例表達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張等
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李白《俠客行》)
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
“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
用山峰來夸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鑒賞示例表達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鑒賞示例表達技巧之用典(使語言精煉,內容豐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懷古詩。作者通過贊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藝術手法。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答:
(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
答:
(二)、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被卮饐栴}
問: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閱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被卮饐栴}
問:“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什么?說明了什么?
答:
(四)、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被卮饐栴}
問:這首詩是怎樣敘事抒情的?
答:
(五)、閱讀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回答問題
問:詩中不作一句議論卻是怎樣懷古的?
答:
(六)、閱讀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回答問題
問:作者是采用何種表達方式來贊美春天的?
答:
(七)、閱讀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被卮饐栴}
問:詩的后兩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黃河?
答:
(八)、
問:詩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閱讀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回答問題
問:詩在前兩句實寫的基礎上,后兩句又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答:
關于古代文字心得體會實用三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鸥Α锻馈?/p>
2、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3、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队査走z規(guī)》
4、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苤病顿洶遵R王彪》
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懹?/p>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盾髯印駥W》
7、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では蟆?/p>
9、有志者事竟成?!逗鬂h書·耿列傳》中國古代勵志格言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獫h樂府古辭《長歌行》
1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
1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睹献印じ孀酉隆?/p>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盾髯印駥W》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秴问洗呵铩ふ\廉》
16、精誠所加,金石為開?!逗鬂h書·光武十王列傳》
1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峨x騷》
2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懹巍恫∑稹?/p>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恫肪印?/p>
22、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lián)璧·處事》
2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n愈《進學解》
24、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横?/p>
2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2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獎?/p>
28、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对鰪V賢文》勵志名言
29、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毒毐鴮嵓o·剛復害》
3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病栋遵R篇》
3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櫻孜?/p>
3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
33、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丈夫不報國,終為貧人?!惞б渡浠⑸涫^》
37、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盾髯印と逍А?/p>
38、命為志存?!祆?/p>
39、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T葛亮
40、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軐W《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41、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肚f子·漁夫》
關于古代文字心得體會實用四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fā)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xiàn)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臺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凄涼的心情?!俄椉管幹尽分杏谩叭f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修辭手法,并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qū)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qū)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lián)描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币彩且月晫戩o,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鄙祥爩憣?,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冰Z潔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xié)調,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么絢麗的畫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八~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笨赐痪拔铮^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chǎn)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鑒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里不作研究)和側面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面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xiàn)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于根據(jù)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xiàn)目的的。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合同履行心得體會和方法 合同履行心得體會和方法總結(八篇)
- 喬遷慶典心得體會精選(實用11篇)
- 糖果心得體會及感悟(優(yōu)秀11篇)
- 培育黃瓜心得體會實用 種黃瓜的收獲和體會(6篇)
- 單證課程心得體會報告(優(yōu)質9篇)
- 2023年公主兔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差生家訪心得體會及收獲(通用14篇)
- 基層任教心得體會精選(精選9篇)
- 少先隊理論心得體會及收獲 少先隊的心得(八篇)
- 培訓藥師心得體會及收獲(實用15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最新軍校學員骨干申請書范本(優(yōu)秀11篇)
42下載數(shù) 510閱讀數(shù)
-
人員配置的報告范文如何寫(匯總19篇)
20下載數(shù) 105閱讀數(shù)
-
大學放棄轉專業(yè)申請書通用(優(yōu)秀20篇)
26下載數(shù) 734閱讀數(shù)
-
職工籃球比賽宣傳簡報范文 教職工籃球賽簡報范文(七篇)
48下載數(shù) 717閱讀數(shù)
-
2023年黨史23講心得體會簡短(精選13篇)
16下載數(shù) 528閱讀數(shù)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35下載數(shù) 937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