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9 01:12:04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通過總結(jié)心得體會,我們還可以與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借鑒經(jīng)驗,共同進步。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應該突出重點,避免篇幅冗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靈感。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一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二
《孟子》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上屢見不鮮,他那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婦孺皆知。那時讀起就被他的淺顯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極富雄辯的口才。于是,找來全著來看,頃刻間,一個偉大先賢矗立在我眼前。
司馬遷曾給孟子很高的評價,稱其“道既通”,并將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以流傳后世。東漢的趙歧注解《孟子》時說:孟子一書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仁義道德、人命禍福,承傳并弘揚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稱孟子為亞圣。“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戰(zhàn)國,看到天下這么亂,百姓們受苦受難,時代問題太嚴重,就決定要盡力傳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學生完成了充滿光彩的《孟子》一書。
《孟子》一書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他的語言風格干凈有力、滔滔不絕、極富雄辯。他所講的內(nèi)容多為嚴肅的內(nèi)容,不過他生動的行文,讓人讀起忍俊不禁。想起個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從莊暴哪里知道齊宣王喜歡音樂,他見到齊宣王后就問:“我聽莊暴說大王愛好音樂,有沒有呢?”齊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講大道理,便“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又有一次孟子對他講了一通仁義的話,齊宣王不耐煩的說:“大哉鹽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泵献又皇怯昧撕喓唵螁蔚囊痪湓捑颓逦墓蠢粘隽她R宣王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處在我國學術史上影響至深,并親他的思想對我國的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這個思想,他勸告那些統(tǒng)治階級要對老百姓們實行“仁政”,而這一學說成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三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用不仁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
3、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他(孔子)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君子講究協(xié)調(diào)而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講究協(xié)調(diào)。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時常煩惱憂愁。
1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這樣以后才知道松樹和柏樹的葉子是最后凋謝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就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1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那些有點優(yōu)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
1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1、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開始我對于別人的看法,是聽到了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別人的看法,是聽了他的話然后看他的行動(是否與他說的相符合)。
22、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2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5、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流失的時光就像這個流水!日夜不停留?!?/p>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譯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2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jīng)]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30、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32、言必信,行必果。
【譯文】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xiàn)眼前的憂患。
3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譯文】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35、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已經(jīng)過去的已無法挽回,正在到來的還可以補救。
36、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河辛诉^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四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shù)括?。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xx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五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后來,我在書柜里找書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也許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jié)論。那時我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凄涼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學說的最重要的資料。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歷代注釋亞圣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shù),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jīng)過“”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tǒng)學者的傳注那樣過于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征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說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么樣的差異呢?什么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么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fā)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著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xiàn)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么,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內(nèi)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六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名句中蘊含著他對人類倫理道德、政治理念等問題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將結(jié)合孟子的名句,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边@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生俱來具有善良本性的。人類天性中的善良是不可改變的基本特征。善良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如同一顆發(fā)光的火種,只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激發(fā)。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誘惑時,我們應該記住我們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保持善良的本心,我們才能克服挫折和誘惑,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要相信對方也有善良的一面,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孟子說:“吾必為之!無因而善,有恒而已?!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想實現(xiàn)善良的愿望和追求,我們必須有堅定的決心和恒定的努力。善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和實踐。沒有理由就去做好事,只靠動蕩不安的內(nèi)心不足以真正實現(xiàn)善良的品質(zhì)。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行動力,去踐行孟子所說的“有恒而已”。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我們才能讓善良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孟子說:“有教無類。”這句話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潛能,無論他們的背景和能力如何,都應該給予他們平等的教育機會。每個人都有無限的發(fā)展?jié)摿蛢r值,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不應該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和分數(shù)的評定,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育應該是一種啟發(fā)和引導,讓學生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只有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教育機會,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孟子說:“人無不可與交者也,修其舊好,而無憎其舊惡?!边@句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是復雜而多變的。我們與他人建立的友誼和親密關系,應該基于彼此間的真誠和尊重。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珍惜已建立的友誼,保持良好的交往習慣。無論他人曾經(jīng)有什么過錯和錯誤,我們都應該保持寬容和諒解之心,而不是懷恨和憎惡。只有通過修復和改善舊有的交往關系,我們才能進一步加深人際關系的共融和理解,建立更加穩(wěn)固長久的友誼。
孟子說:“生,予所欲也;義,予所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追求個人的欲望和滿足,更重要的是在于追求人生的價值和目標。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更大的視野和胸懷來看待世界。只有在追求價值和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成就感。生活并不僅僅是個體的追求和享受,更是我們?yōu)樯鐣退怂龀龅呢暙I和付出。
綜上所述,孟子的名句中蘊含著他對人類倫理道德、政治理念等問題的深刻思考。通過理解和運用孟子的名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本質(zhì)和價值,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和發(fā)展自己。在今天這個物質(zhì)富足而道德淪喪的時代,我們需要回歸孟子的思想,以他的名句為指引,去追求善良、寬容和奉獻,建立起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七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被尊稱為“孟子”。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影響了后世的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孟子的著作中,有許多名句道出了他對人性、教育、官員職責等問題的深刻見解。以下將從五個方面展開,對孟子名句進行體會和思考。
首先,孟子關于教育的名句給人們深深的啟示。他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边@句話表達了他對人性的理解和教育的重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在出生時都具有天然的善良之心。然而,隨著環(huán)境的影響和教育的差異,人們的習性漸漸不同,有的人走向惡劣,有的人保持善良。這就需要通過良好的教育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和道德觀念,使人們回歸人性本善的本質(zhì)。
其次,孟子關于政治和官員職責的名句讓人深入思考。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边@個比喻告訴我們,做官應當以德治國,官員應該是為人民謀福祉的先行者。北辰是不動的,卻有無數(shù)的星星圍繞它。這就是告訴我們,只有官員以德行為標桿,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才能使社會和諧穩(wěn)定。這個名句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也是有深刻的啟示的,只有道德高尚、為人民著想的官員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此外,孟子還講到了人的情感和自我完善。他說:“君子所以學道也,與人恭敬如與己出,與人寬宏如待己身。”孟子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心和體諒,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使社會更加穩(wěn)定。這個名句告訴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不抱有偏見和歧視,以平等的態(tài)度待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同。
再者,孟子的名句中也揭示了人們對于權利和利益的追求。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惡人之心,人皆有之?!边@個名句說明了人們善惡兩種內(nèi)心在每個人心中的存在。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就是對他人遭受苦難感到同情和關心;同時也有惡人之心,就是出于私利而忽視他人的無情之心。這個名句提醒我們,要以善良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不要貪婪和自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最后,孟子關于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的名句引起了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他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不行,乘風破于空。”這個名句說明了人生中追求真正道德和價值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追求,那么就如同孤舟漂泊,沒有方向和目標;只有追求真理和道德,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真正的意義和快樂。
以上是對孟子名句的一些心得體會。孟子的言論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過對這些名句的思考和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教育、政治和人生的真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夠秉承孟子的思想,做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和為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的人。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八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妨礙自己進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別人的老師?!?/p>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孔子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p>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p>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p>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保ǜ孀由希?。
[譯文](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p>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p>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有預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備了?!?/p>
文章來源:
個人本站內(nèi)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jīng)許可不得任意轉(zhuǎn)載!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九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儒家學派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在學習和研究孟子思想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得到了一些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孟子的思想強調(diào)人性的善良。在《孟子·離婁下》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天性,天性使得人們有愛護他人、互助合作的傾向,這種本性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基本屬性。孟子的這一觀點,啟示了我對人性的理解。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雖然我常常能看到人們的惡意和自私,但我相信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份善良。這讓我更加容易理解他人的行為,并且在對待他人時更多地去關注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其次,孟子的思想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與修身養(yǎng)性。孟子認為人類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品質(zhì)的。他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即人類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個體的修養(yǎng)水平卻具有較大差異。這使我深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責任。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重視自己的修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節(jié)制、寬容、正直和誠實等美德。通過加強自我規(guī)范和自我約束,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為他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另外,孟子的思想強調(diào)了仁愛之道。他提出了“養(yǎng)氣為本、養(yǎng)心為本、養(yǎng)身為本、養(yǎng)志為本”的觀點,強調(diào)了個體修養(yǎng)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不僅要培養(yǎng)個人德行,還要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孟子認為只有真正實踐仁愛之道,才能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狀態(tài)。對我來說,孟子的思想提醒了我要懂得包容與關懷,并把這種關懷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動。當我面對困難或矛盾時,我會選擇傾聽、激勵和理解,而不是責怪和攻擊。通過理解他人的需求,我能夠更好地與人建立聯(lián)系,增進互相之間的和諧與友誼。
最后,孟子的思想強調(diào)人的自我實現(xiàn)與追求卓越。他提出了“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觀點,激勵人們要通過學習和追求卓越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實踐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只有不斷學習和進取,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孟子的思想讓我明白:當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努力時,我也在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通過自我實現(xiàn),我能夠為自己和他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同時也能夠成為社會的一員,積極參與社會發(fā)展和進步。
總的來說,孟子的思想教誨了我要抱有積極的人性觀,注重自我修養(yǎng)與修身養(yǎng)性,弘揚仁愛之道,并追求卓越與自我實現(xiàn)。這些思想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深入學習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面對挑戰(zhàn),追求卓越,為實現(xiàn)自身價值做出更多貢獻。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后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即使我的視野和眼識短淺,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恕叭柿x”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雖然讀《孟子》的時間不長,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ⅰ暗锰煜掠械溃旱闷涿?,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
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辈⑾铝顚⒚献訌奈拿畹罾镏鸪?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經(jīng)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
成語。
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氨赜惺卵啥鹫?,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币欢ㄒ粩嗟嘏囵B(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guī)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guī)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
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fā)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chǎn)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fā)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鄙鼤r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舍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蕓蕓眾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么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沖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chǎn)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一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妨礙自己進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別人的老師?!?/p>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孔子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保x婁下)。
[譯文](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p>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譯文](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p>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p>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p>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有預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p>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保x婁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備了?!?/p>
文章來源:
個人轉(zhuǎn)載本站內(nèi)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jīng)許可不得任意轉(zhuǎn)載!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二
孟子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于中國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觀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孟子》一書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和見解,涉及到人性、修身養(yǎng)性、君臣關系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深入閱讀和思考,我受益匪淺,獲得了一些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修身養(yǎng)性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人性本善論。
孟子的人性本善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問題中,這個觀點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天生都具備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只不過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變得扭曲。這一觀點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善良的一面,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只要我們用心去發(fā)掘和培養(yǎng),總是能夠挖掘到自己內(nèi)在的美德和善意。另外,孟子還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正確的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修正錯誤的行為,使人性重歸善良。所以,我們應當注重教育,培養(yǎng)每個人的善意和道德感,為社會的進步和和諧做出貢獻。
第三段:君子修身養(yǎng)性論。
孟子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觀點讓我深受啟發(fā)。孟子認為,君子應當修身養(yǎng)性,通過修身來達到道德的完美,將個人的事業(yè)融入到大道之中。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概念,即「仁、義、禮、智」和「仁、義、禮、智」。這些都是君子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和修養(yǎng),可以指引我們在行為上追求高尚和完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經(jīng)常思考如何修身養(yǎng)性,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君子。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會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為個人私利而違背道德準則,要時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仁義禮智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第四段:君臣關系和政治理念。
孟子對于君臣關系的思考,對于我理解政治的本質(zhì)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孟子強調(diào)君臣之間的互動關系,主張君主要有公正和仁愛的品德,而臣民則要忠誠和盡心盡力地為國家的利益服務。君主和臣民之間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關系,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這讓我明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政治執(zhí)政者和公民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相互依存和合作的。政府要認真履行職責,關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法規(guī);而公民則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積極參與和建設社會,共同實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與進步。
第五段:總結(jié)感悟。
孟子的思想使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和政治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關系和互動。他的人性本善論讓我更有信心地肯定每個人都具備善良的內(nèi)在本質(zhì),只需用心的培養(yǎng)即可。他的修身養(yǎng)性理論讓我明白到道德行為的重要性,并一直引導著我在生活中時時保持善良和正直。他關于君臣關系和政治理念的論述,讓我對于政治的本質(zhì)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明白了政府和公民應有的互動關系。因此,讀書孟子的感悟不僅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有指導意義,同時也對我在社會中做一個有責任心和擔當?shù)墓裼兄e極的指引作用。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三
概述:《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之一,書中探討了人性的本善和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在閱讀《孟子》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道德的重要性。本文將分五個部分來展示我在讀《孟子》時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人性的本善。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著天賦的善良之心。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各種惡行惡事,但要相信這只是少數(shù)人的表現(xiàn),大多數(shù)人仍然保持著本善的本性。沒有人愿意受到欺騙、傷害或者被利用,這種對安寧和公正的向往體現(xiàn)了人性本善的本質(zhì)。所以,不要被外界的一些負面影響所干擾,要保持對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去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性中的善良。
第二段: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儒家修身的重要性,強調(diào)了自律和對內(nèi)心的控制。只有修身養(yǎng)性,我們才能保持清心寡欲,堅持道德準則并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斷加強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控制。只有通過修煉和完善自己,我們才能影響他人、改變社會,并建立一個更為和諧和公正的世界。
第三段:親情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親情的力量,強調(diào)了家庭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壓力,忽略了家人的陪伴和溝通。然而,親情的保持和強化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之一。我們需要意識到家人的重要性,更加關心家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有通過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堅實的后盾,迎接生活中的挑戰(zhàn)并共同成長。
第四段:友情的重要性。
《孟子》也提到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yǎng)和維護友誼。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給予我們安慰、支持和理解。在現(xiàn)代社會,朋友往往是我們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知己。我們應該學會真誠對待朋友,傾聽他們的關切和困難,提供幫助并與之分享快樂和痛苦。只有通過友情的培養(yǎng)和維護,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充實和美滿的生活。
總結(jié):通過閱讀《孟子》,我深刻領悟到人性的本善和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以及親情和友情的價值。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影響他人和推動社會的進步。只有通過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和支持,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幸福和成功。讓我們以《孟子》中的智慧和觀念為指導,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四
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孟子》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孟子的許多名句以其簡潔明了的表述、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而膾炙人口。在學習孟子名句的過程中,我深感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孟子名句的體會與感悟。
首先,孟子名句告訴我們要有正確的人生追求。例如,“言必信,行必果”這句名句,是孟子對待言行一致問題的總結(jié)。言必信,意味著我們需要有真實、坦誠的言語,不說謊、不虛偽。行必果,就是要有果斷堅定的行動,力求將自己的諾言付諸實踐。這句名人敦瞻鑒于孟子的人格品質(zhì),強調(diào)誠信的重要性。只有真誠待人、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與尊重,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
其次,孟子名句對待人際關系給予了深刻的啟示。孟子說:“人之生也,性也;性之發(fā)也,相也?!边@句名言指出人類是社會生命,人之生也在于與他人交往,而正是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性格、品質(zhì)才會得以彰顯。這告訴我們,人際關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需要與他人和睦相處,懂得關愛、尊重彼此。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才能獲得支持、理解和幫助,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最后,孟子名句還教導我們要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孟子說:“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不難,誠而不伐?!边@是孟子對君子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的概括。淡而不厭,意味著追求精神的高尚,不被權力、名利所迷惑。簡而不難,是指做事情要簡單明了,不做不必要的繁瑣。誠而不伐,強調(diào)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這些道德品質(zhì)都是君子應當具備的,也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應當追求的境界。
通過學習孟子名句,我深刻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這些名句啟示我們要有正確的人生追求,真誠待人,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踐行的理念。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將這些智慧融入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總之,通過對孟子名句的學習和體會,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示和智慧。這些名句讓我們明白了正確的人生追求、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重要性。希望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這些名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有價值的人。
孟子名句心得體會范本篇十五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名句。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聞郊關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語錄。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名言。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名言。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献用?。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不以規(guī)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献用?。
·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生有淑質(zhì),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
·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為飽足也。
·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遺棄其親者,亦未有存義而後去其君者。
·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孟子語錄。
·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孟子問王曰:今有戰(zhàn)者,兵刃已交,其負者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名句。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名句。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語錄。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語錄。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2023年測量書籍心得體會簡短(精選17篇)
- 最新教師請假心得體會范文(大全20篇)
- 心得體會考完試如何寫(優(yōu)質(zhì)18篇)
- 藝術法心得體會精選(優(yōu)秀19篇)
- 最新年底心得體會簡短(通用8篇)
- 2023年飛地招商心得體會(通用19篇)
- 團代會班級心得體會和感想 學校團代會心得體會(4篇)
- 2023年市縣巡察心得體會報告(實用8篇)
- 自薦就業(yè)心得體會實用 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自薦信(八篇)
- 最新飲食英語心得體會范本(優(yōu)質(zhì)9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20下載數(shù) 481閱讀數(shù)
-
崗位津貼發(fā)布通知范文(精選17篇)
40下載數(shù) 941閱讀數(shù)
-
設計大賽心得體會范文(優(yōu)秀9篇)
17下載數(shù) 974閱讀數(shù)
-
銀行授信審批文化心得體會及收獲(大全9篇)
49下載數(shù) 385閱讀數(shù)
-
知易行難辯論稿件(五篇)
35下載數(shù) 979閱讀數(shù)
-
快樂雞毛心得體會及感悟 《快樂雞毛》讀后感30字(7篇)
48下載數(shù) 138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