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4-06-25 20:48:13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一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里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shè)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jīng)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zhàn)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新修建的。
廟前廣場(2分鐘)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位于大家身后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遮蔽、避邪及裝飾的作用,全長1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照壁前的這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古時皇帝講學的地方叫辟雍,諸侯講學的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等級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便稱為泮池,位于泮池西側(cè)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由于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因此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左右,天上明月的倒影便會被橋影分成兩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文德橋畔廣場西側(cè)有一聚星亭,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四柱三門,它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牌坊南側(cè)有魁星閣,古有“奎主文章”之說,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也是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在廣場北方便是欞星門,相傳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取名之由是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
大成門、露臺(1分鐘)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也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官員可以從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門后兩側(cè)墻壁上鐫刻兩個大字,分別為“禮”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本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有一甬道,甬道兩旁立有孔子十二位門生中的八位,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別為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庸、宰予、言偃和仲由。甬道的盡頭為露臺,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四周圍以石欄,前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cè)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有一尊孔子銅像,銅像前設(shè)有鐵香爐,上刻“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國內(nèi)孔廟中最大的一尊銅像。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xiàn)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石碑30余塊,供游人欣賞。
大成殿(2分鐘)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標志性建筑,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大成殿屋脊鴟吻中有二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nèi)同類建筑中屬首創(chuàng)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xiàn)的輕靈秀美之勢,與北方孔廟采用黃色琉璃瓦所體現(xiàn)的恢弘氣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殿中央陳列有國內(nèi)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掛三塊匾額都是出自歷代皇帝之手,分別為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乾隆所書“與天地參”以及光緒所書“斯文在茲”。在畫像前兩側(cè)立有孔子的四位門生,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有琴、古箏、鼓等古代樂器。在四周墻壁上有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為《孔子圣跡圖》,由浙江樂清200名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nèi)蒙古、廣東、廣西等地的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等石中名品及黃金、珠寶等貴重飾件,耗3年之工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現(xiàn)價值人民幣1億多元,這38幅壁畫分別為: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等。
碑刻(1分鐘)
由大成殿出,右手邊的古井即玉兔泉,據(jù)記載,玉兔泉是由秦檜發(fā)現(xiàn)并挖掘的。泉旁側(cè)立有《籌措朝考盤費碑》,記載了兩江總督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考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cè)還有四塊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城市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另外是南京市僅存的三塊元碑《集慶孔子廟碑》《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a學宮 :學宮大門(30秒) 明德堂(1分30秒) 尊經(jīng)閣及其周邊(1分鐘)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方,南向門楣上書“大明國子學”,由曾國藩題寫,北向門楣上書“東南第一學”,由清乾隆時期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走進學宮大門,可以看見左右兩個亭子中豎有一鐘一鼓,亭額上分別寫有“習禮”“仰圣”四個字,是古時士子們用于祭拜孔子的。
正對著學宮大門的是明德堂,堂名由文天祥題寫,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朝圣后,學子們便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以培養(yǎng)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明德堂原名“明倫堂”,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時,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后的尊經(jīng)閣高三層,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xiàn)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jīng)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jīng)書院分置尊經(jīng)閣后兩邊,崇圣祠原為專奉孔子先輩之所,現(xiàn)為梨園。青云樓在清朝時改為圖書館。尊經(jīng)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室。尊經(jīng)閣后的小高地叫衛(wèi)山,建有敬一亭,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yè)之情。
其他(1分鐘)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期,秦淮河上就又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lǐng)略傳統(tǒng)文化,還能飽嘗獨具風味的秦淮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導謝安故居、李香君故居等名人蹤跡,都是賞心樂事。我的講解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b貢院 前街、明遠樓(1分30秒)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貢院前街,在街道中豎立著六尊人物雕像,他們都是歷朝歷代從這里走出去的才子,分別有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和張謇。在雕塑的東側(cè),立有石碑11塊,記載著這座貢院的歷史興衰以及各朝皇帝、大臣、名士對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詠,前街正前方是貢院,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寫的楹聯(lián),始建于南宋,是專門用于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起初,應試人數(shù)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僅僅供府、縣學的考試之用,偶遇考生增多的年份,甚至需要借用寺廟作為臨時考場,時至明永樂年間,重建了這座貢院,后南京貢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待至清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時,已達到空前之勢,形成了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號舍多達兩萬多間。民國之后,貢院冷落,直至今日,只有明遠樓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明遠樓是歷屆科舉考試時用于警戒和發(fā)號施令之所。一樓拱門內(nèi)保留有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有效地保存了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有關(guān)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
號舍(1分鐘)
現(xiàn)在貢院內(nèi)恢復了四十余間號舍,以千字文為序,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僅陳列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全在這里。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貢院西側(cè)的號巷內(nèi)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tài),東側(cè)為游客體驗區(q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
至公堂(1分30秒)
科舉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00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xiàn)在是科舉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nèi)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熬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橫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非常壯觀。四周墻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fā)展。東側(cè)的狀元廳內(nèi)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而西側(cè)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guān)的名人,還有和科舉有關(guān)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關(guān)于夫子廟的講解就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二
中衛(wèi)高廟位于中衛(wèi)城北,接連城墻的高臺上。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jié),后經(jīng)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xù)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后,改稱“高廟”,建筑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筑群。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筑位于兩側(cè),均衡對稱;主體建筑與輔助建筑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shù)雀鞣N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登上中衛(wèi)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云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wèi)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wèi)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wèi)是寧夏紅的故鄉(xiāng),據(jù)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chuàng)造了7個億的產(chǎn)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jīng)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zhì)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劃算的。
因為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么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面食,個人以為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三
青巖寺風景區(qū)位于北寧市常興店鎮(zhèn)境內(nèi),醫(yī)巫閭山中麓,占地 13平方千米,距北寧市 25公里。青巖寺始建于北魏,興盛于中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悠久歷史,它文化底蘊深厚,佛教氛圍濃重,為渤海國僧人釋·貞素所建,原稱千秋萬古寺,明代易名青巖寺。 1985年被省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這里是融宗教與旅游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qū),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八景十二奇觀”蔚為壯麗。青巖寺分上院、中院、下院及文殊院(古稱魁星閣)、娘娘殿、財神殿、圣水院、觀音殿等多處禪院,最為上院供奉的“歪脖老母”名聞天下。據(jù)《東北古跡軼聞》記載:“南海落潮,現(xiàn)一青石佛像,請至青巖山云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門不能入,有戲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則可入。’言已,佛像之頸即歪,眾皆駭,從容移入。吃驚老佛顯圣,皆肅然起敬而出,忘請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歪脖老母”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其后,明朝萬歷四年,清朝光緒十六年都曾重修。
古往今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每天到此觀光旅游,降香拜佛者絡(luò)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廟會,春節(jié)、五·一、十·一、黃金周,每月的初一、十五上香日以及青巖寺諸佛節(jié)令,更是香客如云,紛至沓來。
山門
山門上書寫的“青巖寺”三個大字,是由中國已故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站在山門處,可望由趙樸初先生書寫的“青巖圣境”四個大字鎏刻在懸崖絕壁之上。
電瓶車路
電瓶車路是由觀軍場村出資修建的,也是我市諸多風景區(qū)中第一條電瓶車路。共有電瓶車八輛,乘員十四人,線路長 500米,由山門至大雄寶殿下院,上下車站點均采用仿明清式建筑。挑選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美麗少女擔任駕駛員。電瓶車路的開通為廣大游客進山旅游提供了方便,又為青巖寺景區(qū)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圣水院
圣水院全堂佛像開光盛況
圣水院是進入青巖寺景區(qū)的第一座大型佛殿,因有圣水井而得名。甘洌的泉水從石縫中涌出,傳說此泉水具有治病養(yǎng)顏、強身健體之功效。圣水院左臨小溪,右倚崇山,院中雕有滴水觀音立身佛像一尊。游人至此燃一柱香,飲一杯圣水,定會使人賞心悅目,樂趣橫生。在圣水院的后山,建有高大的露天彌勒佛一尊,他右手托金元寶,左手持佛珠,面露笑容,喜迎八方游客。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開光盛況
著名的大雄寶殿為仿明清重檐式建筑,是由中國已故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殿名。該大殿是由原來的三小間改建成為長 22米、寬 14米、高 15米的五開間大殿。室內(nèi)重塑三如來佛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十八羅漢像。在大雄寶殿下方,建有兩座大型的漢白玉和花崗巖浮雕,面朝東方的第一座浮雕雕刻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共計 320平方米,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為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碑文。面朝北方的第二座浮雕雕刻的是歪脖老母傳說,共計 304平方米,是用閭山特有的花崗巖雕刻而成,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再現(xiàn)當年“歪脖老母”顯圣時的感人情景。
在大雄寶殿的正前方,建有天王殿和鐘鼓二樓,殿內(nèi)供奉有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羅漢山
進入青巖山,跨過山門,便能看見著名的羅漢山。遠遠望去,一尊尊巨大的羅漢威嚴而立。羅漢山上供奉有 500羅漢,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500羅漢造型極富變化,眾羅漢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剛、沉思的比丘、赤腳的行者、袒腹的彌陀,皆惟妙惟肖、神態(tài)各異。在 500羅漢山的頂端,建有普賢菩薩的坐騎、佛教的吉祥物 ——吉象一尊。它象征著吉祥如意,永保天下太平。在 500羅漢的簇擁下,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座落在羅漢山中央,廣大信士爭相朝拜,以求佛主保佑。
觀音殿
觀音殿座落于羅漢山上,殿中供奉著凈瓶觀音,即“飛來佛”。飛來佛為紫銅塑像,是大明宣德年間制品,造型美觀,神態(tài)超然入化,手持凈瓶,向人間遍灑甘露,祈者必得身心安樂,福壽綿長。
戀人松
羅漢山下,路的兩側(cè),有一對蒼松結(jié)伴而立,挺撥青翠,直沖云霄,兩樹枝杈在空中相互交錯,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并立搭肩,共敘衷腸一般。
十方爐
十方者為上下合八方,于此十方爐燃香諸佛皆受之,如信息達知諸佛,佛知我來也,必令您心清氣爽,豁然頓悟。凡所請之粗香、大香、高香必須在此燃升。再至各佛殿以三柱檀香或其他細香敬拜,默禱所求之事,定會使您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九龍壁
九龍壁長22米,高 3米。九條龍興云吐霧,盤旋回繞,栩栩如生。龍乃中國圖騰,有奮發(fā)向上,龍蟠福地之意。
影壁山
也叫屏風山,或錦屏山,在下院對面,齊刷刷的如橫劈下來的一般,擋住了陽光,陰影籠罩住寺院,給寺院增添了一種幽靜、神奇色彩。
伽藍殿
伽藍殿內(nèi)供奉的是伽藍菩薩,即武財神 ——關(guān)羽。他集三教于一身,在佛教中是伽藍菩薩,在道教中是武財神,在儒教中是武圣人。他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招財進寶等全能的法力。所以民間各行各業(yè)婦儒老幼對萬能的伽藍菩薩頂禮膜拜,遠超過其他神佛。
登善亭
亭子的名稱是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中衍化來的,意思就是說人做好事是十分困難的,它既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從零做起,又要一步一步努力地艱難付出。亭柱所懸楹聯(lián)為閭山詩人徐長鴻先生撰,遼西書法家任國翥先生書。聯(lián)云:“善德要求真,舉步須登千級路;利名終是幻,洗心且看一亭云?!蓖ぶ惺嫌斜模涊d明萬歷年間重修青巖寺之事。
南極仙翁
壽神 ——南極仙翁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他右手持龍頭拐杖,左手托壽桃,右側(cè)立有一梅花神鹿。老壽星慈眉善目,笑迎八方四海游客。該神像是由阜新信士孫全文、孫全武、孫全金三兄弟敬請。
藥師佛殿
走過登善亭便到了藥師佛殿,殿內(nèi)供奉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與左右兩邊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圣,又稱藥師三圣。據(jù)說藥師佛曾發(fā)下 12條宏大的志愿,主要有除去一切眾生病,令身心安樂,使眾生解除劫賊橫難,使饑渴眾生得以上食,使貧乏無衣食者得衣食,轉(zhuǎn)女為男等渡一切苦難。故信士們認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去憂解難,消災延壽。因此,又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猴石
在藥師佛殿西南,去上院的半山腰處,有一巨石迎面而立,高約 3米多,其狀類猿,稱為“猴石”。宛如蹲在道旁恭候游客一般。
龜石
離猴石不遠處,路邊有一龜形石,高 3米,長 4米,寬 2米,形如龜,因此稱之為“龜石”。神話傳說,它是東海龍王敖光手下守護渤海的大將軍,特派來守青巖山的。
進香殿
經(jīng)過讀書軒,走過半步階,前面隱映在林中的佛殿便是進香殿,俗稱中院。殿內(nèi)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站像,左為善財,右為龍女,也是歪脖老母的原身塑像。在此燃一柱香就是給老母報道的意思。同時進香殿也供年邁體衰步履艱難的信士在此望山朝拜。
老虎洞
站在進香殿向西南嶺上望去,可以看見一個幽深的石洞便是老虎洞。洞口寬約 5米,洞深 10米,洞內(nèi)寬 7米,系天然形成,有一人造“猛虎”守在洞中。在清朝以前,閭山青巖寺一帶老虎經(jīng)常出沒,現(xiàn)如今老虎早已絕跡,但游人看到黑黝黝的虎洞,猶有望而生畏之感。
九道彎
由進香殿向上行走,經(jīng)龍爪松,過抱曲關(guān),又別有天地。隨著山回路轉(zhuǎn),有一處巧借山勢,開鑿而成的盤山路徑,一邊是懸崖絕壁,一側(cè)是幽深山谷,地形險峻,這就是通向上院必經(jīng)之路的九道彎。
娘娘殿
娘娘殿開光法會
娘娘殿為重檐仿明清建筑,俗稱送子觀音殿。殿內(nèi)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像三尊,廣大善男信女爭相朝拜,香火極其旺盛。
青巖香鼎
在娘娘殿的北側(cè)有一巨大的金鼎,在金鼎的上方聳立三柱神香,大鼎的四足纏滿了紅綬帶,意寓著平安吉祥。該青銅大鼎是由阜新信士孫全文、孫全武、孫全金三兄弟捐資修建的,可謂功德無量。
龍飲澗
青巖寺上院有天然泉水三處。東邊的一處名曰“龍飲澗”,是峰頂上的一股泉水飛流而下形成的瀑布,落入澗中水池內(nèi)。古人在澗壁上刻有“玉龍飲澗”,“天與甘露”和“圣水池”摩崖,雖年深日久,但還可依稀辨認。西側(cè)還有一泉,從上部懸崖石縫中流入井底,為寺僧食用井,俗你“寶井”,這兩處泉水,為滲山水,甘??煽?,冬不封凍,四季不涸,在這懸?guī)r陡壁間,能有此雙泉水,可稱奇景,據(jù)化驗此泉水為優(yōu)質(zhì)滲山水,無味無害,雖不能消災治病,但搓手洗臉,可風塵頓消,沉淀后,可以食用。山頂還有一泉,和這兩個泉水相似。
十不全亭
十不全亭內(nèi)供奉的是一尊殘疾佛像,稱為“十不全”。他是民間神祗,他原為英俊健康之青年,因看到民間多疾病,立志學醫(yī),在自己身上試針試藥,受盡折磨成了一個殘疾人。為了紀念他敢于為中國醫(yī)藥獻身的精神,故而千百年來民間百姓奉以香火以示紀念。
老母洞
老母洞是一座天然加人工鑿成的石洞,洞深5.5米,寬高各 4米,洞口高 1.8米,洞內(nèi)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像,通稱“觀音老母”,因稱此洞為“觀音老母洞”,簡稱“老母洞”?!袄夏浮毕裼没◢弾r雕成。奇怪的是,各地寺廟觀音像眾多,不論座像或站像,頭部都是正面的,不偏不倚,然而此洞的觀音像,頭向一側(cè)傾斜,故稱“歪脖老母”?!袄夏付础眱?nèi),“老母”端坐在神臺上,神志端祥,目視前方,手托玉瓶,一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態(tài)。石像雕工精湛,造藝頗深。兩旁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像,兩側(cè)神臺上還塑有十八羅漢像。佛龕有一副楹聯(lián)寫的是:“白蓮臺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佛”。洞口上端的橫額刻有“虛無真境”四字。人們把“歪脖老母”看作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表達人們祈求吉祥幸福,消災除惡的愿望。千百年來,老母香火不斷,前來降香、朝拜、許愿、還愿、游覽、觀光者絡(luò)繹不絕,因此,關(guān)于老母靈驗的傳說不絕于耳。
仙人橋和藏寶洞
在老母洞東側(cè)是半壁樓。過半壁樓,有一處獨石橋,橋長1.5米,寬僅盈尺,橋下懸空,淵深壁絕,不說人行,就連猛獸也難通過,一失足便會粉身碎骨。令人見之,無不目瞪口呆,大驚失色。凡人無法通過,因稱石板橋為“仙人橋”。橋東“藏寶洞”有一間房屋大小。傳說,洞內(nèi)藏有青巖寺鎮(zhèn)山之寶和珍貴經(jīng)書文物,因稱石洞為“藏寶洞”,是青巖寺的又一奇妙景觀。
文殊院
文殊院是青巖寺風景區(qū)位置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nèi)供奉的是大智文殊佛,佛教認為文殊菩薩以智慧第一,辨才第一,學問深廣,被稱為大智。每到中高考到來之即,許多學子的父母都為自已的子女求學求智慧,以考取更高的學府。
青巖奇松
青巖寺景區(qū)奇松多,除戀人松外,青巖山后有株蒼松奇特挺拔,獨具神韻,樹齡足有六百年以上,尊為“神松”。不遠處還有一株古松,盤根虬干,樹葉參天,兩人合抱而圍,其手尚不能相搭,人稱萬年松。西坡還有一株古松,根部被山洪沖露,橫臥于地上,形成蒼龍臥坡之勢,被稱為“臥龍松”。原老母洞附近,有古松數(shù)十株,儼如華蓋,現(xiàn)僅存其二。
障鷹臺
上院東部有一座秀聳云端的高峰,海拔 621米,是閭山南部最高峰,連老鷹也難以飛過,故名“障鷹臺”。如站峰頂,舉目環(huán)視,頓覺心寬地闊,風景格外迷人。
東路景觀
從障鷹臺至圣水殿之間,還有一條上下山路,分布著數(shù)處景觀。障鷹臺西有一座“亂石棚”,東南是“通天洞”。過通天洞兩壁夾立,只見青天一縫,名為“一線天”。向南下行,是“珍珠湖”。湖東北是高麗城,有一座“了望臺”。湖南經(jīng)臥虎石可望“碧水泉”。
西路景觀
在青巖寺西部,還有兩處景觀,一處為雙人石,另一處為鴿子洞。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人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淵源。它從東水關(guān)入城,從西水關(guān)出城,流經(jīng)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從古至今,秦淮河的兩岸就是一派繁華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詩是這樣說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jīng)過南京市政府的大力建設(shè),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xiàn)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里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shè)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jīng)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zhàn)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新修建的。
廟前廣場(2分鐘)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位于大家身后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遮蔽、避邪及裝飾的作用,全長1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照壁前的這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古時皇帝講學的地方叫辟雍,諸侯講學的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等級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便稱為泮池,位于泮池西側(cè)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由于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因此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左右,天上明月的倒影便會被橋影分成兩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文德橋畔廣場西側(cè)有一聚星亭,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四柱三門,它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牌坊南側(cè)有魁星閣,古有“奎主文章”之說,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也是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在廣場北方便是欞星門,相傳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取名之由是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
大成門、露臺(1分鐘)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也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官員可以從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門后兩側(cè)墻壁上鐫刻兩個大字,分別為“禮”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本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有一甬道,甬道兩旁立有孔子十二位門生中的八位,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別為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庸、宰予、言偃和仲由。甬道的盡頭為露臺,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四周圍以石欄,前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cè)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有一尊孔子銅像,銅像前設(shè)有鐵香爐,上刻“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國內(nèi)孔廟中最大的一尊銅像。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xiàn)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石碑30余塊,供游人欣賞。
大成殿(2分鐘)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標志性建筑,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大成殿屋脊鴟吻中有二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nèi)同類建筑中屬首創(chuàng)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xiàn)的輕靈秀美之勢,與北方孔廟采用黃色琉璃瓦所體現(xiàn)的恢弘氣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殿中央陳列有國內(nèi)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掛三塊匾額都是出自歷代皇帝之手,分別為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乾隆所書“與天地參”以及光緒所書“斯文在茲”。在畫像前兩側(cè)立有孔子的四位門生,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有琴、古箏、鼓等古代樂器。在四周墻壁上有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為《孔子圣跡圖》,由浙江樂清200名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nèi)蒙古、廣東、廣西等地的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等石中名品及黃金、珠寶等貴重飾件,耗3年之工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現(xiàn)價值人民幣1億多元,這38幅壁畫分別為: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等。
碑刻(1分鐘)
由大成殿出,右手邊的古井即玉兔泉,據(jù)記載,玉兔泉是由秦檜發(fā)現(xiàn)并挖掘的。泉旁側(cè)立有《籌措朝考盤費碑》,記載了兩江總督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考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cè)還有四塊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城市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另外是南京市僅存的三塊元碑《集慶孔子廟碑》《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a學宮 :學宮大門(30秒) 明德堂(1分30秒) 尊經(jīng)閣及其周邊(1分鐘)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方,南向門楣上書“大明國子學”,由曾國藩題寫,北向門楣上書“東南第一學”,由清乾隆時期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走進學宮大門,可以看見左右兩個亭子中豎有一鐘一鼓,亭額上分別寫有“習禮”“仰圣”四個字,是古時士子們用于祭拜孔子的。
正對著學宮大門的是明德堂,堂名由文天祥題寫,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朝圣后,學子們便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以培養(yǎng)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明德堂原名“明倫堂”,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時,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后的尊經(jīng)閣高三層,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xiàn)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jīng)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jīng)書院分置尊經(jīng)閣后兩邊,崇圣祠原為專奉孔子先輩之所,現(xiàn)為梨園。青云樓在清朝時改為圖書館。尊經(jīng)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室。尊經(jīng)閣后的小高地叫衛(wèi)山,建有敬一亭,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yè)之情。
其他(1分鐘)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期,秦淮河上就又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lǐng)略傳統(tǒng)文化,還能飽嘗獨具風味的秦淮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導謝安故居、李香君故居等名人蹤跡,都是賞心樂事。我的講解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b貢院 前街、明遠樓(1分30秒)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貢院前街,在街道中豎立著六尊人物雕像,他們都是歷朝歷代從這里走出去的才子,分別有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和張謇。在雕塑的東側(cè),立有石碑11塊,記載著這座貢院的歷史興衰以及各朝皇帝、大臣、名士對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詠,前街正前方是貢院,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寫的楹聯(lián),始建于南宋,是專門用于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起初,應試人數(shù)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僅僅供府、縣學的考試之用,偶遇考生增多的年份,甚至需要借用寺廟作為臨時考場,時至明永樂年間,重建了這座貢院,后南京貢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待至清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時,已達到空前之勢,形成了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號舍多達兩萬多間。民國之后,貢院冷落,直至今日,只有明遠樓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明遠樓是歷屆科舉考試時用于警戒和發(fā)號施令之所。一樓拱門內(nèi)保留有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有效地保存了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有關(guān)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
號舍(1分鐘)
現(xiàn)在貢院內(nèi)恢復了四十余間號舍,以千字文為序,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僅陳列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忌诶锩娲?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全在這里。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貢院西側(cè)的號巷內(nèi)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tài),東側(cè)為游客體驗區(q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
至公堂(1分30秒)
科舉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20xx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xiàn)在是科舉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nèi)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熬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橫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非常壯觀。四周墻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fā)展。東側(cè)的狀元廳內(nèi)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而西側(cè)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guān)的名人,還有和科舉有關(guān)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關(guān)于夫子廟的講解就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五
各位游客,杭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素有東南佛國之稱。那“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意境今天在杭州仍能感受到?,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靈隱景區(qū)。靈隱景區(qū)不僅有聞名全國的千年古剎靈隱寺,也還有古代石窟藝術(shù)瑰寶飛來峰造像。這里名山勝水,名人軼事,名泉,名亭,名寺,名佛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優(yōu)雅,秀麗,文化氛圍濃郁的仙山佛國。請看這面寫有“咫尺西天”的照壁?!板搿笔俏覈艽糜嬎汩L度的單位,約八寸,咫尺是距離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說從這里只要往前再邁一步就是佛國世界靈隱寺了?,F(xiàn)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入景區(qū)進行游覽。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看靈隱飛來峰”我們眼前的這座海拔僅168米的奇秀小山峰就是蘇東坡詩句中提到的飛來峰。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奇峰怪石,風景絕異,驚奇的說“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時飛來?因此后人取名此山為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還有人說飛來峰是從峨眉山飛來,并流傳著濟公活佛搶新娘救生靈的故事。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實飛來峰形成于地質(zhì)史上的二疊紀時期。距今已有兩億年歷史,是一座石灰?guī)r山峰,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質(zhì)地松脆,易受水蝕和分化,長年累月就形成許多形狀各異的巖洞。大自然造就了無石不奇,無水不清,無洞不幽,無樹不古的飛來峰。特別珍貴的是在天然巖洞里和山崖上布滿了五代至宋元時期的大批石刻造像。在長約600米,寬約200米的區(qū)域內(nèi),共有153龕,470余尊造像。保存較為完整的就有338尊,這些精湛的雕刻塑藝術(shù)品不僅給奇峰秀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飛來峰成為我國石窟造像中的藝術(shù)寶庫。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地方叫青林洞,有人又稱其為老虎洞,因為這個洞口看起來似老虎嘴。請大家抬頭觀看,位于青林洞口上方的三尊大型佛像就是華嚴三圣,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是佛教密宗中最高的神,左邊是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這龕佛像鑿刻于公園1282年,是元代作品中最早的一龕。在華嚴三圣旁有三尊小佛,人稱“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黃順元年,即公元951年,是飛來峰所有雕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中間那尊叫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稱無量壽佛,接引佛。兩側(cè)分別是他的左右協(xié)侍,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這些作品雖然已經(jīng)分化,但仍然可以看出五代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其制作是相當工整精致的。讓我們再看那洞口右邊的崖壁上,是佛教故事盧舍那佛會佛雕,這是飛來峰中雕刻最精致的作品。石龕正中坐在蓮花座上的是盧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中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眾生,故名大日如來吉佛,盧舍那佛頭戴寶冠,身披袈裟。雙臂上舉,作說法狀。左右兩側(cè)騎師,騎象的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還有四天王和四菩薩像,再加上隨身供養(yǎng),一共十五尊,龕外還有兩個飛天浮雕都是北宋前夕元年,即公元1022年的作品,這組造像手法精煉,明巧細致,富有裝飾趣味。洞內(nèi)除了古代石刻,還有不少傳說中的濟公遺跡呢?我們前方這塊酷似床一樣的巖石就是濟公床。傳說濟公常隱洞內(nèi)喝酒吃狗肉,吃飽喝足了便在石床上呼呼而睡,現(xiàn)在請大家沿左邊小洞貓腰進去找一找濟公的手印,看這巨大的手印就是濟公為救被飛來峰倒塌壓住的小孩用力頂開倒坍石塊而留下的。下方還留下一頂濟公常戴的船形帽子。
各位游客,我們游完了青林洞,再去玉乳洞看看。在這條路上,大家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樹都是從巖逢里長出來的,尤其是那盤根錯節(jié)的千年老藤與那些樹木連在一起,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玉乳洞是飛來峰的第二大洞,因為洞中巖石呈現(xiàn)乳白色而得名,洞中曲折通明帶有許多宋代造像。這里二十多尊真人大小的羅漢都是北宋真宗咸平四年的作品。我們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十八羅漢像。每個都高達1米以上,在洞東端兩側(cè)我們還可以看到六祖像,合稱“震旦六祖”。請看這洞壁上還有雷公和鳳凰佛雕,雷公肩生雙翅,滯在空中怒目俯視,在濃云疾雨中布雷吐電,祛除妖魔。那嘴銜花朵,引頸展翅的鳳凰則在風雨中飛翔,栩栩如生。這些都是北宋的作品,北宋期間雕刻的羅漢像多數(shù)面形方圓,表情呆板,服飾線條生硬,身軀高大。當然也有精美的作品,等下我們看到的大肚彌勒就會讓你大開眼界,驚嘆不已。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理公塔。這座塔是為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和尚而建立的。據(jù)說慧理圓寂后他的遺骨就存放在塔下,現(xiàn)在的塔是明代萬歷十八年重建,塔為實心,七層六面。一層為塔基,二層刻塔名,三層刻金剛經(jīng),四層以上為佛像。古樸蒼桑的理公塔見證了一個印度和尚不遠千山萬水來到中國弘揚佛法的艱辛。塔旁這兩尊石刻都為元代作品,左邊這尊大腹便便,面帶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財神。全稱寶藏神大夜叉王,他身上披掛著用鮮花串成的瓔珞,戴著金銀珠寶串成的項圈,臂釧,腳鐲,全身珠光寶氣。右手執(zhí)一個大包珠,左手握著口吐串串珠寶的銀鼠,右腳還踩著一只大海螺,據(jù)說他掌管天下無盡財寶,據(jù)佛經(jīng)上講,只要按照上面樣式繪制或者雕刻出寶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右下方這尊為金剛手菩薩像,金剛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形象應該是十分兇惡的,可這里我們看到的金剛手卻頭戴寶冠,手拿金剛杵,身圍飛舞飄帶,一臉孩童的天真稚氣。完全打破了密宗儀式,他是唐宋傳統(tǒng)風格同藏門民族結(jié)合的一件藝術(shù)品。
各位游客,我們面前這個洞叫龍泓洞,龍泓洞洞口右側(cè)有一組結(jié)構(gòu)完整,形象逼真的佛教歷史題材佛雕。長約6.6米,高約1米,描述了白馬馱經(jīng),唐玄奘取經(jīng)以及朱世行取經(jīng)的故事,第一組是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唐三藏十分虔誠的雙手合十緩緩前進,這組浮雕說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于貞觀三年,從京都長安出發(fā)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許多困難。終于到達北天竺國摩竭陀國拜見戒賢法師的故事。第二組是曹魏僧朱世行取經(jīng)的故事。朱世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牽匹馬,大步前進。第三組是白馬馱經(jīng),說的是東漢永平十年,明帝派遣蔡諳等人去西域求取佛法,在月氏國遇到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藤和竺法蘭,并請他們到京師洛陽傳教。這些雕刻結(jié)構(gòu)完美,形象生動的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內(nèi)地僧侶到外國去,外國僧侶到中國來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動。具有寫實風格。
各位游客整個飛來峰最引人注目的要屬前方對面崖壁間那袒腹露胸笑臉相迎的大肚彌勒了。他是整個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龕,長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執(zhí)念珠,在兩旁十八羅漢的擁護下,他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尊雕刻于公元1000年的宋代杰作已成為飛來峰造像的標志作品。佛經(jīng)說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釋迦牟尼涅磐后再過56億7000萬年彌勒才能接班被稱為未來師佛,那么前面這尊大肚彌勒是不是佛祖的接班人呢?不是的,據(jù)佛經(jīng)記述,彌勒和釋迦摩尼一樣是位印度僧人。身披袈裟,面形端正。如今我們看到的大肚彌勒是根據(jù)五代后梁時期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雕塑的。因為他肚皮極大。又整天樂呵呵的背著大布袋游街串巷,樂善好施,總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們都喜歡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圓寂時,口念“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后來人們都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重降人間,救助眾生,就有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大家知道大肚彌勒為什么如此的開心嗎?因為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腔歡喜。所以大家有緣相聚一游,人間凡事當一笑了之。
大家請看那騎象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他既有護國護法之任也兼有財神之責,別名釋財天,因而有佛教財神的稱號。天王像高兩米,身披盔甲,腳登武靴。手持寶幢,形象威武生動。這尊石雕造像是飛來峰元代時期的代表作品。體現(xiàn)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點。根據(jù)龕內(nèi)題記推斷極有可能是忽必烈的寵臣楊璉真伽雇工所刻,元代僧官楊璉真伽在任江南釋教總統(tǒng)十余年間,欺壓百姓,強取民財,盜挖南宋皇陵。后背朝廷追究查辦,但元世祖忽必烈將其赦免。他為了感謝元朝朝廷的恩典,祈求自己世壽延長而組織人員在飛來峰刻下大批石雕造像
請看在多聞天王的左側(cè)有三尊僧像,居中的和尚頭批葛巾圓臉寬鼻。濃眉細眼的可能就是楊璉真伽像。
自北魏到唐代我國的佛雕藝術(shù)主要集中在北方,自晚唐以后走向衰落。而飛來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五代杭州是吳越國的都城所在地。當時的國王崇信佛教,大規(guī)模的建造寺院,有據(jù)可查的就有兩百余所,石窟造像也盛極一時,飛來峰是浙江省最大的一處摩崖造像群。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黛瓦丹柱的亭子叫壑雷亭,相傳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第十世孫擔任臨安知府時所建。取名來自蘇東坡的詩句“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與壑雷亭相鄰的就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亭原為唐代杭州刺史元萸(yú)所建,最初是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沖毀,明萬歷年間又在岸上重建,白居易曾說,“東南山水唯杭州為最,杭州尤以靈隱為佳,而靈隱又以冷泉亭為首”。一千多年來,冷泉亭以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一直是人們最愛駐足徜祥的地方。亭內(nèi)原有一塊冷泉亭匾額,唐代白居易先書“冷泉”二字,200多年后蘇軾又補書一個亭字,白蘇書法風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能同處一匾,堪稱古今一絕。但這塊亭匾早在明朝時就已不在,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塊匾額上冷泉亭為郭華若將軍所書。冷泉亭上以前有許多對聯(lián),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曾在亭上題聯(lián)“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這幅對聯(lián)就字面來看,言詞平談,但妙含哲理,引得晚清著名樸學大師俞樾一家有趣對聯(lián):俞樾的答聯(lián)是“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他的老伴的答聯(lián)是“泉自冷是冷起,峰從飛處飛來”次女俞秀蓀的答聯(lián)是“泉自羽時冷起,峰從相處飛來”暗用了項羽力拔兮山氣蓋世的典故。有興趣的客人不妨也來試對一下。
各位游客“湖山鑄名勝,名寺藏深山”作為杭州歷史最為悠久,規(guī)模最大千年古剎靈隱寺。確實引得極具易趣。一般寺廟講究山門開闊以炫耀法門的氣勢。而氣勢宏宇的靈隱寺卻深隱在西湖的群山密林之中,就是到了寺廟前也尋不出靈隱寺這個寺名。各位要了解其中緣由我得要先介紹靈隱寺的歷史。靈隱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咸和元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杭州最大的叢林寺院,也是全國十大名剎之一。佛教信徒素有朝普陀必先經(jīng)靈隱的說法。
據(jù)靈隱寺志記載公元326年,印度僧侶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水奇秀,怪石嶙峋。很像印度的靈鷲山,認為是仙靈的所隱之地,于是便在此建寺,取名靈隱。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隱第一殿——天王殿。大家請看大殿重檐下懸掛的兩塊橫匾,一塊“靈鷲飛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書法家黃元秀所提,而另一塊“云林禪寺”的匾是清康熙皇帝的親筆所書,那康熙皇帝為什么將靈隱寺改名為云林禪寺呢?《靈隱寺志》記載,請康熙28年,康熙皇帝在靈隱寺住持諦暉法師的陪同下,一早登上寺后的北高峰,只見寺院籠罩在晨霧之中,眼前云林脈脈分外幽靜,下山回寺后觸景生情引用杜甫江“漢終吾老,云林得爾曹”的詩句,揮筆題寫“云林禪寺”四個大字。賜為寺額,但三百多年來,杭州人民從未承認過康熙的改名。大家還是叫靈隱寺。請看天王殿前的兩個經(jīng)幢皆刻于北宋開寶二年,是吳越國王家廟奉先寺的遺物。宋時由銀山禪師移至于此,經(jīng)幢也稱石幢,是一種刻著佛名或者經(jīng)咒的石柱,是古代佛教標識物,作為鎮(zhèn)邪祈福所用。
下面請大家隨我進寺內(nèi)參觀,靈隱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重要的毀建有十四次,歷史上靈隱寺最大的要屬五代吳越時,當時全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僧房1300余間,僧徒3000余人。清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巡游靈隱寺。乾隆皇帝也六次南巡到靈隱寺,足見靈隱寺當時的地位,可惜靈隱寺后來屢遭天災人禍,破壞嚴重,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部分建筑華為灰燼,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靈隱寺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的修復?,F(xiàn)在靈隱寺的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藏經(jīng)樓,華嚴殿等五大殿,兩旁有東西禪寺,羅漢碑寺,方丈院和五百羅漢堂等建筑。實現(xiàn)靈隱還靈鷲之壯觀,復名山之盛景的夢想。
+請大家抬頭看,在天王殿上有威震三州的匾額。古代神話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方有四州,即東勝申州,南詹部州,西牛賀州,北具盧州。相傳北方是凈土,因此韋陀只需威震東,西,南三洲,故名。各位游客現(xiàn)在看到的是皆大歡喜佛,彌勒的木雕像。只見他袒胸露富,笑容可掬的迎接各方游客,接受香客的第一柱香,他正在向我們傳授一種人生智慧,心胸寬廣,萬事能容,知足常樂,健康長壽。殿兩側(cè)分列著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手持青鋒寶劍的是守護南方的增長天王,鋒和風同音,增長的意思是能令眾生增長善根,石劍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手彈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琵琶沒弦需要調(diào)音,他要用音樂感化眾生,使他們皈依佛門。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持雨傘一樣的寶幢,顯示雨,他既是護法神也是佛國的財神,他用寶幢制服魔眾保護眾生財產(chǎn)。手纏金龍的西方廣目天王,能用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他是群龍首領(lǐng),眾龍必須順從于他。這四位威武凜然的四天王不僅是佛法的守護神,也充當了凡間百姓美好愿望的代言人。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彌勒的背面是手持降魔杵的韋陀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32神將之首,據(jù)說釋迦牟尼的舍利曾被魔王搶走,是韋陀不畏艱險奮力追回。因此在佛寺中,韋陀大多面朝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意為保護佛祖,驅(qū)逐邪魔,威震三洲。這尊韋陀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塊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是靈隱寺中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各位游客,漢化的韋陀菩薩在中國的寺廟里手拿降魔杵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杵于腕上,另一種是一手握杵佇地,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義也不同。如果韋陀是雙手合捧杵的,表示這是接待寺,僧侶們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陀握杵佇地的則表示此地為非接待寺,從靈隱寺韋陀的姿勢來看,這里是非接待寺。
各位游客,在我們面前的這座雄偉建筑就是大雄寶殿。大雄的意思是一切大無畏的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所以信徒們就把供奉佛祖的大殿叫做大雄寶殿。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在清宣統(tǒng)二年重建,是一座單層重檐三疊式的歇山頂建筑,高33.6米,僅比天安門城樓低0.1米。這塊“妙莊嚴城”是著名書法家張宗祥所題。大熊寶地匾額是書壇泰斗,原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題寫。大殿兩旁有兩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的經(jīng)塔,它外觀八面九成,上面雕刻有菩薩像和佛經(jīng)的故事,它和天王殿前的經(jīng)幢稱得上靈隱寺保存最為古老的遺跡,為省級文保單位?,F(xiàn)在請各位隨我經(jīng)殿內(nèi)參觀。請看在正中蓮花石座上跌坐的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相傳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至5世紀。29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痛苦,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jīng)過六年茹苦修行。35歲時,在菩提迦葉的菩提樹下成道。創(chuàng)立了據(jù)說能使眾生脫離苦海的佛教。被佛門弟子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家族的圣人,釋家族的智者。這尊佛像是1953年重修靈隱寺時,由中央美術(shù)學院華東分院鄧白教授以唐代禪宗著名雕塑為藍本構(gòu)思設(shè)計。華東分院雕塑系教師和東陽木雕廠民間藝人合作創(chuàng)造的。整尊佛像是由24塊香樟木雕刻而成,高19.6米,加上須彌座石基,總高24.8米。全身貼金,共用了86兩黃金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只見佛祖頭部微微前傾,兩眼凝視,右手微抬,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講經(jīng)說法,佛祖坐在蓮花臺上,蓮花表示圣潔清芳,出淤泥而不染。佛螺狀的頭發(fā)為天藍色,象征與天齊平,額眉間有個白點是佛祖三十三像之一——白毫相光。表示吉祥如意,頭部后面的鏡子稱為摩尼鏡,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頂上有一把撐開雨傘似的蓋稱作天蓋。全用珠寶裝飾而成,又稱寶蓋。請大家在看殿內(nèi)東西兩壁的二十尊立像。名叫二十諸天,他們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罰惡護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說,作為護持佛法的神,東側(cè)這尊手牽小孩的女神稱鬼子母神,聽其名稱似非善類,確是這個鬼子母原是個專吃小孩的惡神,后得釋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惡神轉(zhuǎn)化為專門保護兒童的善神。二十諸天進入中國后已被漢化,他們的穿戴很多都是模仿我國封建王朝的文武百官,殿后排列有十二尊跌坐的像,是佛祖的十二個大弟子,民間稱為十二圓覺,意為像佛那樣圓滿的覺悟者,據(jù)說現(xiàn)在的佛經(jīng)就是他們根據(jù)釋迦牟尼在世時講經(jīng)說法和自己的見解整理而成。大雄寶殿有十二圓覺這樣的布局在全國寺院中是非常罕見的。各位游客在釋迦牟尼后面是一組五十三參彩色立體群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粘土,不參一點水泥,塑造了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的150尊佛像,大家請看圖中那位雙手合十身穿紅肚兜的叫善財童子,簡稱善財。據(jù)佛經(jīng)講,善財童子是福城長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時有種.種.種.種珍寶涌現(xiàn),故名。文殊路過福城,看出善財童子有佛緣就指點他去南游一百城,參訪五十三位名師,他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用一顆赤誠之心和一個不折不撓的行動經(jīng)受了考驗,最后遇到普賢菩薩即生成佛,所以佛教建筑中的階梯常鋪為五十三級,比喻五十三參,參參見佛,整座群塑分上,中,下三層,最下層為海,正中腳踏鰲魚手持凈瓶的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又稱觀自在,據(jù)說世上眾生遇到災難只要念誦她的名字,她就會尋聲來救。所以稱觀世音。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稱觀音。觀音菩薩原為男性,因佛教傳入中國逐步融合進中國文化而漸漸演變,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塑成女塑像,迎合了善男信女的心理要求,使觀音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女菩薩,觀音腳踏鰲魚,說是因為鰲魚一動就會翻天覆地,所以觀音將其鎮(zhèn)住,使人間得以太平,觀音的左右兩側(cè)分別是善財和龍女,他們是觀音的左右協(xié)侍,請大家再看,中間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王菩薩,她曾是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削發(fā)為僧后到中國的九華山修行得道,地藏曾立下誓愿,地獄未空,誓不為佛。意思是說知道地獄里沒有一個罪鬼受苦,自己才愿意成佛,最上層的那尊瘦骨嶙峋的塑像是釋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時的形象,又稱餓佛像,他吃的是白猿獻的果,喝的是麋鹿獻的奶,這就是和尚只能吃素,但又可以喝牛奶的緣由,各位游客,在這里還要介紹兩位大家說熟悉的人物,左上位那位側(cè)著身,拿著破扇子擋住臉的就是濟公,原名李修遠,浙江臺州人,南宋初年在靈隱寺出家,是高僧瞎堂法師的徒弟,雖然他不守清規(guī)戒律,但他為人正直善良,見義勇為又神通廣大,因而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至今仍流傳著濟公斗蟋蟀,運木古井等許多有關(guān)他的傳奇,老百姓尊稱為濟公活佛,我們再瞧右壁中間,手拿掃帚,身黑如墨的就是瘋僧,相傳他本是南宋時靈隱寺一僧人,長的非常丑陋,但他心靈美好,一身正氣,據(jù)說當年秦檜陷害岳飛時,到靈隱寺求簽,瘋僧用破掃帚朝著秦檜沒頭沒腦的掃去,掃的秦檜失魂落魄狼狽而逃,這就是歷史上瘋僧掃秦檜的故事,人們對這位聲張正義的瘋僧非常的敬佩,就在群塑中為他立了一個席位。讓他享受人間香火,靈隱寺的群塑中將人間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兩名血肉之軀與佛國菩薩供奉一起,可見靈隱寺的立場。
在大雄寶殿后面是一座單層重檐歇山頂?shù)拇蟮?,這正是1993年正式開光的藥師殿,藥師殿匾額是由原佛教主席趙樸初先生所寫,殿內(nèi)正中手持白塔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左右分別是手托太陽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薩和手托月亮象征清涼的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圣。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為東方凈琉璃的教主,成佛時曾立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眾生病苦,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據(jù)說他能醫(yī)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痛苦,消災延壽,因此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很甚,從宗教和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一切病皆由心而發(fā),由心而生,藥師佛他不可能消除人們?nèi)怏w病痛,但可使眾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醫(yī)治信徒的心病,大殿兩廂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藥叉神將,按中國習俗給他們配上了十二屬相的圖案,你屬什么就直接找他,讓他給你和情人朋友開張延年益壽的藥方吧,
各位游客,靈隱寺的第四進和第五進是藏經(jīng)樓和華嚴殿,兩大建筑都依山而建,密林相掩,似有“紅塵飛不到之勢”。藏經(jīng)樓分為云林禪寺,法堂與藏經(jīng)樓三部分,這里陳列著歷代佛教文物珍品,收藏了各種佛經(jīng)書籍,重放靈隱書藏之光彩,華嚴殿是靈隱寺的最高處,殿內(nèi)供奉華嚴三圣,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經(jīng)過修行后大徹大悟的保身佛形象來塑造的,體現(xiàn)佛祖從法身,報身到應身的三身變化,左右分別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尊佛像都用楠木雕成,工藝精湛成為佛教藝術(shù)的精品。、
各位游客,在靈隱寺西面有新建的五百羅漢堂,關(guān)于五百羅漢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跟隨釋迦牟尼聽法傳道的五百羅漢弟子,有說是參加第一次與第四次結(jié)集的五百比丘,還有的說是五百強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靈隱寺的羅漢堂原來就有且聲名遠播,對蘇州西園寺,北京萬壽寺,香山碧云寺的羅漢殿的建造有重要的影響。可惜羅漢堂在1936年毀于火災,1999年共耗資5000余萬元的五百羅漢堂重現(xiàn)靈隱,共占地3616平方米。殿內(nèi)供奉五百羅漢呈萬字形布局。均用青銅鑄成,像高1.7米,重1噸。造型形象生動,殿中間建有高12.62米的銅殿,四面透空,供奉我國大乘佛教的主佛像,其造型之別致,氣勢之雄偉,已列入吉尼斯紀錄,靈隱寺的羅漢堂又為佛教世界增添一處文化珍品。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六
現(xiàn)在我們就去參觀東北最著名的佛教圣地極樂寺,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親傳的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1921年動工修建,1924年落成,1928年開光電力,站地面積57000多平方米,它既是佛教徒參藹朝拜地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有人觀賞游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極樂寺名字究竟是怎么來得呢?因第一壇說法的內(nèi)容是阿彌陀佛經(jīng),又因發(fā)起人陳飛清信奉凈土宗,都與極樂凈土相關(guān)聯(lián),“極樂寺”廟名就由此而來。極樂寺的整體設(shè)計形式布局和建筑結(jié)構(gòu),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首先映入煙蒂的是鐘樓和鼓樓,廟庭內(nèi),橫向分左中右三個序列,中軸線上依次為彌勒天王殿,大雄寶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經(jīng)樓,東,西院落分別建有禪房和齋房。如此這般排列有序,左右對稱的院落,可以使來訪的參觀游客和信徒們有秩序的、有層次的觀賞全部院落,好了,車前防洪澀的妙語就是極樂寺了,請大家隨我一起體會一下這種意境吧!大家請注意兩點事項:第一,妙語殿堂內(nèi)不許攝相拍照,院落內(nèi)可以。第二,進入殿堂內(nèi)不允許踩門檻,傳說妙語殿堂內(nèi)的門檻下睡著善神,所以大家腳下留情,在這里我們要進行30分鐘的參觀。各位團有請隨我入廟。
首先大家集體隨我向后轉(zhuǎn),廟門正額上方浮刻“極樂寺”三個一米見方大大字,筆力蒼勁渾厚,落款有“民國十三年七月南通張謇”字樣,張謇是清朝末年江蘇南通的最后一科狀元,后來“下海”辦實業(yè),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
現(xiàn)在請各位回過身來,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佛家弟子講究晨鐘暮鼓,從早上敲鐘開始到晚上撞鼓結(jié)束一天佛事,也稱功課。每早每晚要各撞108下,為什么呢?對此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說,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侯,古代五天為一侯,按360天計,一年分72侯,大家加一下,是不是正好是108?那么另一種說法是眾生界有108個煩惱,撞一下就解一個煩惱,常言道: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若大家有機會不妨親身嘗試一下。
“遠燒香,近拜佛”請各位隨我入前殿一彌勒天王殿,各位團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位笑口長開,大肚寬懷的佛像,他叫彌勒佛,根據(jù)佛教說法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過它要在56億萬年后才能降臨人間,菩渡眾生,所以彌勒佛就是人間崇拜的未來佛,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彌勒佛,大耳垂肩,橫額方面,一副喜眉善目的笑模樣,眼前皆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能不滿腔歡喜?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世間可笑之人,看到他,天下還能有什么不能寬懷的呢?來來來,讓我們在彌勒佛前拜一拜愿各位萬事如意,笑口常開!面前的相對而立,各個好似我國古代的將軍,這就是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他們手持的法器通過諧音和聯(lián)想分別象征著“風調(diào)雨順“,手持青鋒寶劍的是守護南方的增長天王,“峰”和“風”同音,手持琵琶而沒有弦,需要調(diào)音,表示“調(diào)”的是東方的持國天王,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持雨傘顯示“雨”,而西方廣目天王手繞纏龍,降魔降妖,保護眾生,他是群龍之首,眾龍都順從他,合起來就譽為: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進門拜彌勒,出門拜韋馱,大家情隨我轉(zhuǎn)到殿后,眼前這尊佛像,木制貼金,高大威武,手托金剛杵,這就是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位神將之首的韋馱菩薩。為何韋馱菩薩面向大雄寶殿呢?據(jù)說古印度佛寺內(nèi)的大雄寶殿,為佛祖靈堂,寶殿前安放的釋迦牟尼舍利塔,有個“捷疾鬼”偷走了佛祖的兩顆佛牙,能行走如飛,飛駛抓賊,奪回佛牙。之后它負擔起守衛(wèi)佛祖舍利塔的任務,所以在寺廟中他面總想內(nèi)。
各位團友,一座二重飛檐,其實巍峨壯觀,仿宋代宮殿式建筑--大雄寶殿就在我們眼前,它的結(jié)構(gòu)為重檐歇山式,是極樂寺的主體建筑,位置處于整個寺院建筑的中軸線的中心,大殿高大敞亮,金壁輝煌,飛檐翹起,優(yōu)美威風,檐下掛著風鈴,每當清風徐徐吹來,很遠就能聽到清脆悅耳,優(yōu)美動聽的“叮當聲”。大家請看,殿前放友鐵香爐,爐上“大化陶爐”四字,是何含義?“大化”意為佛的教化,“陶”有造就,培養(yǎng)之意,“容”可作為熔鑄金屬之解,綜合四字,意為“按佛教教義規(guī)范培養(yǎng)教徒,使頑者規(guī)劃,脫胎換骨。這里是大雄寶殿,大雄意為像大像勇士一樣,一切無謂。
好,現(xiàn)在請大家入殿參觀,正中坐在蓮花座上的就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他胸前的金色符號,唐代武則天把他讀作“萬”,意為萬德吉祥。關(guān)于釋迦牟尼,歷史上確有其人,釋迦是一個種族德名字,牟尼是圣人德意思,相傳他是古印度北部迦吡羅衛(wèi)國,現(xiàn)為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原名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從小善于思考,司然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有感于現(xiàn)實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現(xiàn)象,認為要拯救人類,只有通過出家修行,才能找到解脫苦難的道路,他29歲那年,進入森林,去尋找解脫苦難的真理,經(jīng)過六年含辛茹苦修行,到了35歲,終于在菩提樹下修煉成功,創(chuàng)立了能使眾生脫離苦海的佛教,成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這是2600年前的事。
各位團友,經(jīng)說法呢?佛祖左邊站著的長者叫迦葉,右邊站立的青年叫阿難,他們是佛祖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葉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聚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話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為佛經(jīng)。大家仔細快拿,這三尊大佛形狀高大,每尊佛像修眉宛如一均新月,雙目恰似一泓秋水,流露著關(guān)注人間何洞察一切的智慧的光芒,是美的理想化身,木殿的兩旁素有羅漢像,東南兩邊何起來共有16位,他們都是在我國晚唐何五代時期出現(xiàn)的北宋之后才開始盛行18羅漢,那么多杵的兩位羅漢到底死誰呢?民間認為降龍和伏虎兩位羅漢,總之上述這些羅漢都是釋迦牟尼佛祖的親傳 弟子,釋迦圓寂時特意囑托,讓他們不如捏盤,永駐人間,弘揚佛法,菩渡眾生。
大家請隨我右行前走,這位身騎獅子,手持寶劍的普通撒就是文殊菩薩,他象征著智慧和銳利,各位女士一定要拜一拜,求夫求子多平安。左邊這位手持如意棒,身騎六牙大象的是普賢菩薩。在大殿的后壁,就是大家熟悉的觀音塑像,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人稱滴水觀音菩薩。位普濟眾生,觀音怾顯示三十三身在南朝后,位更好的體現(xiàn)大慈大悲和方便閨房小姐供奉,產(chǎn)生女性觀音像。
大家請隨我前往后殿西方三圣殿參觀,這里供奉右南無阿彌托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剛剛我們講過滴水觀音,也許有人會問觀世音是誰,是男是女,好,先讓我們從觀世音的身世講起吧,“觀世音”是梵文的譯音,意為阿婆羅,其實觀音菩薩在印度是男身,據(jù)佛經(jīng)講,他原是王太子,成佛后是阿彌托佛的左夾持,與右夾持大勢至菩薩合成“西方三圣”,要說觀音是男是女,從佛經(jīng)的角度講,無所謂男女,那么,中國女性觀音始于何時?據(jù)初步調(diào)查,女性觀音造像于南北朝時期,興盛于唐朝,大了明朝觀音普遍位婦女神,因佛教傳入中國,逐步融合進中國民族文化而漸漸演變。而女性觀音也是人們易于接受的一種慈悲和美的化身。
三圣殿的回族要任務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檢查站。只有那些生前積德行善的人,死后才鞥得到西方三圣發(fā)給的去往 天堂的通行證。否則,生前作惡多端的人,死后三圣就只能把他們打入十八層抵御。
最后是藏經(jīng)樓,里面收藏的是經(jīng)書,如果有人要參觀,需要單獨買小門票,1989年3月里面增設(shè)了兩尊釋迦牟尼餓白玉雕像,身高1.5米,精雕細刻,是香港僧侶屆人士贈送的,國內(nèi)罕見。
寺內(nèi)僧侶80 多人,萬年全右增人自己管理。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為慶佛日,熱鬧非凡.
精選寺廟翻修申請書七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qū)。靈谷寺元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明朝初年,遷蔣山寺于此,改名靈谷寺。有“天下第一禪林”之稱,原靈谷寺規(guī)模宏大,規(guī)模之大:;財力之雄:統(tǒng)領(lǐng)南京12座寺廟,寺外有莊田40余處,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萬5千余畝;僧侶之多:最多是達千余人,靈谷寺是接待寺,許多僧侶到此來學習、交流。靈谷寺在歷時變遷中被毀壞很嚴重,清咸豐年間被戰(zhàn)火嚴重破壞,在同治年間,遭破壞最為嚴重,除無量殿外基本以全毀。1920xx年1北伐勝利后,成立了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改靈谷寺廢址為“陣亡將士公墓”,用以紀念北伐陣亡將士,成為民國時期益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qū)。1949年后,改為靈谷寺公園?!办`谷”二字,是朱元璋來自命名,其來歷有多種說法,但均有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現(xiàn)在我們站的這座小橋叫“迎駕橋”相傳是眾僧為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從前面不遠處過去是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就是“放生池”,又叫“萬工池”。寺前放生池是一般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據(jù)說當年朱元璋曾動用萬名軍工筑成這個池子,所以放生池又叫做萬工池。繞過萬工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單檐廡顛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建立在原靈谷寺金剛殿,門上面施以彩繪,綠色琉璃瓦廡殿式頂,藍色的瓦當是特制的,上面飾有黨徽圖案。門外的一對北試漢白玉石獅,是從北京運來的肅順墓遺物,是由北平分會所贈,原門額上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進入山門,我們看到的就是紀念牌樓。這里是靈谷寺的天王殿。現(xiàn)在的紀念牌樓為一座五門十一脊的鋼筋水泥仿古牌樓,是仿照北京明十三陵入口牌樓的形式而建。正中橫額上南向有“大仁大義”匾額,北向有“救國救民”匾額,所以牌坊名為“大仁大義坊”。這些字均出自中常委主席張靜江之手。匾額兩邊刻有梅花圖案,嵌瓷制黨徽圖案,綠色琉璃瓦當上同樣有黨徽圖案。牌坊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石獸,名為貔貅。貔貅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把貔貅放在這里既是為了守衛(wèi)陵墓,也象征著國民革命軍能征善戰(zhàn)。這座石雕是由陸軍十七軍贈送的。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靈谷寺著名的無量殿了,無量殿因其主要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無梁殿。正因為無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在造公墓是加修重檐廡殿頂。它是我國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jié)構(gòu)建筑,比蘇州開元寺、寶華山隆昌寺、山西顯通寺、峨眉山萬年寺的無量殿都要大?,F(xiàn)殿東西長54米,南北進深38米,高達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有三個琉璃制的喇嘛塔。現(xiàn)在大家跟著我進入無量殿,殿內(nèi)頂部呈穹窿狀,里面設(shè)有門窗,外觀面五間三門,室內(nèi)進深三間,實際上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為高大,橫跨11米,高14米,,前后券寬4.8米,高7米,側(cè)面為縱連三間的大筒券。中券正中三個券朧內(nèi),原供奉西方三圣,即大勢至菩薩、無量壽佛和觀音菩薩。在造公墓是,請走佛像,改為公墓的紀念堂,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東為“國父遺囑”,西為“民國國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增加了佛像的神秘感,也有透光的作用。四周的墻壁上嵌有110塊青石碑,上面刻有33224名北伐陣亡烈士的戰(zhàn)役地、軍階職務和姓名?,F(xiàn)在大家看到的無梁殿已開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此名是陳立夫所題,館內(nèi)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孫中山為首的57位名人,組成22組場景,再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量殿后的半圓形大草坪,即為第一公墓的中心墓區(qū),是原五方殿舊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墓園南側(cè)的中心花壇中有一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樹,花豐葉密,被稱為金陵桂花王?;ㄆ詫嶋H上是一黨徽的標志,越過花圃,在公墓北側(cè)東西各有一墓碑,東為參加淞滬會戰(zhàn)的第五路軍的50名戰(zhàn)士,西為第十九路的78名戰(zhàn)士,這里的128名烈士,是紀念淞滬會戰(zhàn)的標志。建公墓時采用了西式的背向數(shù)百米長的半圓形圍墻,弧形起伏,類似中國的太師椅,頗有中西合璧的風格。這是美國工程師茂菲為追求古典莊重的效果設(shè)計的。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墻,我們看到陡階高臺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頂為重檐廡殿式,琉璃瓦頂,重檐間懸有松風閣的匾額。松風閣原為陣亡烈士遺物陳列的地方,抗戰(zhàn)中遭到破壞。現(xiàn)在的松風閣已辟為茶室和小賣部。松風閣后廣場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銘鼎垂勛”,意為烈士功績流芳千古,是當時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zhèn)華贈給送公墓的紀念品。
靈谷寺公墓中軸的終點是一造型精美的巍峨巨塔,建成于1933年初,為陣亡將士紀念塔,后改名靈谷塔。塔是鋼精水泥結(jié)構(gòu),仿照古典樓閣式建造,造型優(yōu)美典雅,具有民族特色。塔基是直徑30米的平臺,正面為丹陛式臺階,丹陛上有石雕“日照山河”圖案。塔身九層八面,高61米,是目前南京地區(qū)最高的塔,底層外壁四面刻有手書“精忠報國”四個楷書大字。四個門楣,前門是“靈谷塔”,后門是“有志竟成”,側(cè)門是“成功”“成仁”。塔內(nèi)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2至4層內(nèi)壁鐫刻著《孫總理北上是在黃埔軍校的告別辭》,那有力而灑脫的標準草書,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手筆。第5至8層是民國元老吳敬恒的篆書《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詞》。第9層沒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賞景,有“高瞻遠矚”之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單層覆鉢型的墓塔,就是寶公塔,是南朝高僧寶志禪師的墓塔。塔正中有一塊三絕碑,圖文已模糊不清。在塔南的寶公殿中堂后壁有一塊三絕碑的拓本,其中吳道子繪寶公像,李白寫贊詞,顏真卿書法,即為三絕。后乾隆南巡之靈谷寺,在第三次重刻該碑是,題上“凈土指南”四字,似乎要湊上“四絕”的熱鬧?,F(xiàn)在大家跟著我往寶公塔南面的志公殿走,這座志公殿是造公墓時為保存一些寶志的遺跡特地建造的。寶志是南朝宋的一位高僧,據(jù)說他為一朱姓婦人在鳥巢中發(fā)現(xiàn)收養(yǎng)。傳說寶志有語言的能力,寶公肩上扛的事物都有預示作用,預示著南朝齊(刀)、梁(尺)、陳(拂塵)相繼更替的隱語。他懲惡揚善,為世人所敬重,是床說中“濟公”的原型。志公殿前有兩件明代遺物,一是有著起重作用的飛來剪,二是雙龍石。據(jù)推測,雙龍石僅是靈谷寺巨碑的碑帽,而碑身和碑座早已不知所蹤。再向西幾十米即為第三公墓舊址。
無量殿后東側(cè)即為現(xiàn)在的靈谷寺,是于右任題的寺匾,但卻不能喝明代的靈谷寺相比擬,只是同治年間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所造的龍神廟,民國時造公墓蔣無量殿的佛像遷到這里,改為靈谷寺,規(guī)模小了很多。靈谷寺本來是祀奉寶志遺骸的寺廟,所以門前照壁上書寫有“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和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山門里就是天王殿,除了供奉彌勒、韋陀和四大天王塑像外,東墻上有碑銘《靈谷寺龍王廟記》是曾國藩撰寫的,西墻上的“祈雨碑”是明代的遺物。塔內(nèi)有玄奘的頂骨舍利,在木鎦金的佛牙塔中,是中國佛教界的至寶。靈谷寺東側(cè)的這池泉水,即是大有名氣的“八功德水”是曾國藩祈雨的地方。在這里路分二道,正北是民國元老譚延闿的墓道,向東是鄧演達烈士墓。譚墓墓道起點是一塊精致的漢白玉石碑,原刻字被磨去改為“靈谷深松”四字。譚墓墓道周圍有國葬令碑、牌坊、祭堂、花壇、華表、銅鼎、祭臺、墓冢等,做工十分精美。鄧演達墓位于原第二公墓的舊址上,它是黨內(nèi)軍要員,1957年遇難二十六周年紀念日,有農(nóng)工民主黨各界人士在這里舉行安葬公祭典禮?!班囇葸_烈士之墓”由何得凝女士題寫,碑背為農(nóng)工黨中委撰寫的銘文。
好了,各位旅客們,靈谷寺的介紹在這里就將結(jié)束了,希望大家在游覽之后留下鮮明的印象。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語文怎么改成范文范本(精選8篇)
- 民事起訴協(xié)議書范本(優(yōu)秀8篇)
- 2023年停車月卡協(xié)議書通用(模板12篇)
- 孩子上學的證明格式范文 孩子上學的證明怎么寫(四篇)
- 2023年臨床路徑申請書通用(實用11篇)
- 最新委托就業(yè)協(xié)議書通用(優(yōu)秀9篇)
- 最新日工作報告范文范本(實用12篇)
- 2023年建筑拆除協(xié)議書通用(通用18篇)
- 租賃備案撤銷協(xié)議書 房屋租賃合同備案后撤銷流程(九篇)
- 商場商鋪申請書(優(yōu)質(zhì)11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guān)文檔
-
記憶中的那盞燈作文(大全13篇)
16下載數(shù) 450閱讀數(shù)
-
2023年參觀贛州心得體會精選(實用8篇)
17下載數(shù) 306閱讀數(shù)
-
申請退出團隊申請書(精選13篇)
24下載數(shù) 816閱讀數(shù)
-
小學生每日計劃表(通用11篇)
17下載數(shù) 906閱讀數(shù)
-
村級文明申請書(通用16篇)
48下載數(shù) 108閱讀數(shù)
-
職工籃球比賽宣傳簡報范文 教職工籃球賽簡報范文(七篇)
48下載數(shù) 329閱讀數(shù)